如果把哪些国家提供部件和服务纳入中国的进出口中计算,那么中国对美国的贸易顺差将减少1/4。
这个结果是OECD旗下智库和WTO一个联合研究项目的关键性发现,呈现了在已经建立起全球供应链的今天,潜在的国际贸易活动更为真实的图景,因为在制造过程中,每一个中间部件都可能跨越数个国家。
这个研究发现具有重大的政治意义。通过证明提高进口壁垒其实是各国政府“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能有效降低贸易保护主义的政治压力。因为各国政府如果这样做,它们也可能在损害自己的出口和竞争力。
据路透报道,OECD秘书长Angel Gurria表示,附加价值法挑战了关于国际贸易的传统认知。“今天,我们必须认识到,商品和服务都是‘世界制造’的。”
这个研究发现很可能对人民币未来的汇率走势有着微妙的影响,因为美国政府经常用中美间的贸易顺差来施压人民币升值。
Gurria表示:“(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是不大重要的,不大相关的。”而WTO总干事Pascal Lamy则表示,新的研究数据显示,过分关注双边的贸易状况是“没啥意义的”。
Lamy还表示,货币升值对一个出口国的影响,可以通过简单地计算损失竞争力的观念,在今天复杂的国际贸易关系中,是不正确的。“这些数据(损失的竞争力)的变化只是判断问题的其中一个材料,你还必须仔细分析这些数据被干扰的程度。这就使事情变得更加复杂了。”
苹果的例子
中国出口的苹果手机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阐明了按照哪些国家提供部件或服务计算,拆分各小部件的价值所在。
2010年,一台iPhone的出厂价为187.51美元,这个数据将全部反应在中国的总出口数据中。
然而,实际上,根据iSuppli和Chipworks研究公司提供的数据估计,台湾是其中20.75美元的发源地;德国是16.08美元;韩国是80.05美元;美国是22.88美元;包括日本的其它国家是47.75美元。
而且,这还不是故事的全部。为了跟踪附加值的发源地,其实还需要整条供应链的信息和供应链的供应商的信息。
通过把这些繁多的数据搜集组织起来,WTO和OECD第一次分析性地刺穿了附加值贸易的真相:2009年,美国对中国的贸易赤字将从官方数据显示的1760亿美元缩小1/4,至1310亿美元。
这部分“流失”的贸易逆差实际上是美国对韩国、日本和其它亚洲国家的贸易逆差,因为主要由这些国家给中国提供组装产品的部件。
基于相同的原因,从附加值贸易的观点看,日本对中国和韩国的贸易顺差几乎会完全消失,因为日本对中韩出口的芯片和其它部件并没有在中韩形成最终消费。
WTO和OECD的研究发现了一些其它东西:
美国替代德国成为法国的最大附加值贸易伙伴国,包括进口和出口;
按照附加值贸易的观点,德国对美国的贸易逆差会马上转变成贸易顺差。因为德国向美国出口汽车的1/3附加值是通过第三国出口实现的;
中国电子产品出口的40%附加值其实都是帮国外在出口。
因为中间部件(服务)占全球商品贸易的60%之多,OECD和WTO希望新的数据能缓解出口国和进口国之间的矛盾,降低贸易门槛。
OECD表示,简化海关和边境的行政流程就可以降低贸易成本10%。
传统的贸易数据显示,服务贸易只占全球贸易的20%。但如果按照附加值贸易计算,OECD成员国的服务贸易占比约为50%,因为象软件和设计之类的服务越来越多被嵌入在工业品中。
研究还显示,一个国家的消费水平和储蓄水平对该国的贸易状况仍然具有关键性的影响。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