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实名于中国:甲之良药,乙之砒霜(图)
中国立法实施网络实名制已经板上钉钉,重庆大学舆情信息研究所学者指出,此次立法通过,中国官方媒体集体造势功不可没,而中国的民间媒体则与之交锋,上演着一场媒体大战。该学者指出,国情有异,在中国现阶段薄弱的民主环境下,比起个人信息保护,个人自由表达的保障或许更是首要任务。
媒体集体造势助推网络实名制?
中国网络实名制的立法引发各界争议,不少学者引用早年韩国实行类似法律的案例,声称中国将重蹈韩国覆辙。韩国2007年曾实施网络实名制,并为此修订《信息通信网络促进利用与信息保护法》。实名制实施后,网络环境有所改观,但因为制度和设计缺陷,大量用户信息遭到泄露,因公民隐私权严重受侵而被迫废除该法案。对此新华社发社评‘辟谣’,称此次的网络实名制实则是“用户真实身份信息注册”,仅采用后台实名,前台根据网民意愿,可选择实名或昵称,而在信息保护方面已经吸取矮国的经验教训。
而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曾于早前发布一份显示民意支持的调查,该调查覆盖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1163人,其中80后占51.0%,70后占24.8%,90后占13.9%。调查结果指出,93.8%的人曾经历因个人信息泄露带来的困扰,而86.0%的人期待《个人信息保护法》的出台。
对此中国重庆大学舆情信息研究所不愿透露姓名的学者认为,在这次网络实名制法案确立的过程中,中国官方媒体集体上演了一场造势大戏。“中国官媒在审议开始前就不断强调个人信息保护来造势,现在又和民间媒体上演一场媒体大战,”该学者向荷兰在线记者表示,“网络法治化的推行并无不妥,但媒体的集体造势和轮番轰炸不应该和法治并行。”
个人隐私交给谁都不安全?
中国重庆大学舆情信息研究所的学者认为,随着网络的发展,一个国家立法规范网络使用本来并无非议,但在中国,个人信息保护不仅是针对黑客和不法分子,还有针对官方的个人信息保护。“国外存在个人信息被滥用的担忧,而中国在此之外,更有对自由表达陷入新一重困境的担忧,”该学者告诉荷兰在线记者,“虽然用户通过在线方式直接向认证机构提交身份信息,但权力部门对个人信息的利用同样是另一安全隐患,无论把个人信息透露给谁,都不安全。”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大众传媒法博士张文祥则在实名微博中指出,网络实名制,最坏的效果是“寒蝉效应”,让网民不敢随便说话。
北京市共信律师事务所的李敦勇律师认为,虽然政府的立法将会起到保护商业机密的积极作用,但中国的问题主要是在执法方面:“这个保护信息的法案的通过,虽然写上保护人的言论自由,但真正能否落实还是靠执行的人。”
信息保护和自由发声能否并行?
中国重庆大学舆情信息研究所的学者认为,对于实现民主法治化的国家而言,立法规范网络环境或许在长远来看利大于弊,但针对中国目前的国情而言,实名制的立法可能会让自由表达难上加难。“法治化的口号不能掩盖中国当前的社会现状,比起网络暴力和犯罪,网络自由对民众来说或许更加重要,”该学者向记者表示。而北京亿嘉律师事务所的张凯律师则指出,如果网络注册实名制确定为法律,同时应出台一些配套法律:“人大应该配套出台一些保证公民正常的自由不受到伤害的法律。”
重庆大学舆情信息研究所的学者指出,改善网络环境的方法可以有很多种,例如推行网络身份证,一个人在类似网络平台上只能用一个号码注册,这样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减少网络诈骗,并且利于管理。“中国网络环境的管理很重要,但不应该是在损害自由表达的前提下,”该学者对荷兰在线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