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回族的传统舞乐习俗(组图)

 2012-12-18 17:04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回族由于宗教等原因,不善歌舞,但在民间还保留着一些传统的小乐器及少量的民间乐舞。

回族民乐乐器有一种是口弦。口弦是回族姑娘特别喜爱的一种民间小乐器,俗称“口琴子”或“口衔子”。

口弦有两种,一种是铁制的,一种是竹制的。铁口弦在其他民族当中也有,竹口弦在回族姑娘中较多。

竹口弦,顾名思义是用竹子削的,看起来简单,但做时颇讲究工艺。一般好的口弦,都是把竹子选来,切成长五寸左右的若干根,放到油锅里炸一下,然后拿出来用刀精心去削。这样做出的口弦,珵亮光滑,结实耐用,不易破裂;从效果上看,音量适中,清脆柔和。

回族姑娘制作的竹口弦,弦身一般都是三寸长,一头小,奏时左手捏住弦尖,将舌簧的一端轻轻含入双唇间,右手中指和拇指挽住另一端丝穗子,均匀地扯动,使口弦簧产生一种“咕咕咚、咕咕咚”的具有特殊魅力的声音。口弦,没有什么明显的音调,主要是姑娘通过口形、气力、节奏等表达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

回族姑娘一般都随身带着心爱的口弦,宁夏南部山区的回族姑娘还喜欢把口弦当做装饰品,拴在胸前第二个纽扣子上,一有机会就弹起来。有的独自坐在家里解闷、消愁;有的两人坐在一起抒发感情,互相逗趣;有的三五成群坐在一起相互比赛,弹奏一些回族男女都熟悉的合调。如珍珠倒卷帘、骆驼铃、五哥放羊、脚户歌等等。

关于口弦,在回族民间有许多传说,宁夏六盘山地区有一个故事讲到,早先,有一个财主看上了一个非常漂亮的有对象的回族姑娘,要强迫结婚,姑娘不从,财主就挖掉了她的眼睛,并使她变成了哑巴。这个姑娘就用竹子做了个口弦,向众青年和乡亲们控诉财主的罪恶。后来姑娘们为了纪念她,人人都做了个口弦。

过去,回族妇女由于受到宗教教规的约束,不许出门,不许唱歌、跳舞,更不能自己出去谈情说爱。她们经常被关在家里,心情压抑、烦闷,所以就用口弦来解忧消愁。现在,回族人民的日子越过越红火,回族姑娘高兴了就用口弦弹奏逗趣。有的以弹口弦为号子,还找男朋友约会哩。

回族群众还有一种喜爱的乐器叫牛头埙,回族群众俗称“哇呜”或“泥箫”,是用黏合力强、结实耐用的黄胶泥制作的一种民间小乐器,古代称它为“埙”。据史书记载:“埙,古代一种用陶土烧制的吹奏乐器。大如鹅蛋,形如秤锤,上尖下平中空,顶上一孔为吹口,前面四孔,后面三孔”。封建时代早期宫廷乐队中曾使用过此种乐器,以后逐渐消失,且在民间演奏中很少见到。

回族人民在与其他民族的长期杂居相处和文化交流中,受其他民族吹奏乐器的启发,根据古代埙的基本原理,结合本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实践中创制出了回族所特有的民间乐器牛头埙,使之代代流传下来。

牛头埙制作简单,取材方便,普及性强。回族聚居区七八岁、十一二岁儿童,都喜欢用泥做牛头埙,他们只要有时间,就挖一块胶泥土,用水搅拌揉成泥球,然后做成圆形、鸡蛋形、蝴蝶形、鱼形、牛头形等各种各样的,待晾硬后用一根粗铁丝或粗芨芨杆,钻几个小孔。有一个吹口,有手按的四个小口。

牛头埙音域在五度以内,音阶排列为1 2 3 4 5,能吹奏一些简单、缓慢的曲调,如《北风吹》、《小白菜》和回族民间小调等,还能用它学鸟的叫声。在农村有的回族青年约会时,男的在女方家附近先吹牛头埙,女的弹口弦向他表示,完了两人就出去相会。

回族民间音乐舞蹈

回族的音乐舞蹈,与其他少数民族如维吾尔族、藏族、蒙古族等相比,差距虽然很大,但也有本民族的一些特点,需要认真地发掘整理。就回族舞蹈来说,虽然受到伊斯兰教的限制,但早在唐代,回族先民就跳西域乐舞,元代则更加重视回族的这一光荣的文化传统,专门设立了回回乐舞机构,并且由回回人自己掌管,使回回乐舞逐步发展成为一种富有特色的宫廷舞,在当时具有一定的影响和地位。到了明代,回回乐舞大胆汲取汉族舞蹈营养,取长补短,融合发展为回族民间广泛流行的舞蹈《回回舞》。清代以后回族的舞蹈受到摧残,逐渐销声匿迹了。但是从现在回族民间的一些舞蹈和根据回族民间舞蹈素材加工整理的一些反映回族人民生活的舞蹈来看,说明回族的舞蹈有一定的潜力,只要加强引导、挖掘、整理,还是能够取得成绩的。如现在宁夏回族民间流传的《踏脚舞》、《汤瓶舞》;云南的《田龙舞》;甘肃的《念舞》、《坐舞》;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流传的《落莲花》、《碟子舞》、《耍场》等,都有其鲜明的民族特色。

回族的音乐包括民俗音乐和宗教音乐等。回族的宗教音乐,既有伊斯兰教音调的特点,又有回族自己的特点。因为我国回族伊斯兰教分为“虎伏耶”、“哲合忍耶”、“尕得忍耶”、“格迪木”、“伊黑瓦尼”等教派,这几个教派每日都用高亢、优美、洪亮的音调进行五次礼拜、主麻聚礼、三大节日会礼以及念班克等,特别是在赞圣,念班克、呼图拜等时,旋律优美,声音动听。由于回族各个教派不同,历代教主传授的音调不同,加上有的教派在朝觐时还学习了阿拉伯国家的一些音调,这样在回族内部,宗教音乐包括两大类:一类叫也门调,回族人也叫“穆罕麦斯”;另一类叫麦加调,回族人称之为“麦达义合”。回族把这种具有浓厚的宗教音乐往往称做音调,忌说唱曲子、唱经等。

回族除了宗教音乐外,还在传播伊斯兰教时,把伊斯兰教教义编写成压韵诗文,并用回族民间传统的一些曲调来吟诵,使之记得更清、更快,影响更深,目的是教诲人们遵信真主,与人为善,勿行恶事。如同心县流传的经堂歌《五更月》、《联五篇》、《清廉才受真主惜》、《普赐今世》;平罗县流传的《劝善歌》、《穆圣赞歌》、《伊玛尼歌》等,都配有民间乐调,还有苏武牧羊曲、五哥放羊曲等,也有根据伊斯兰教音调和民间曲调自己融合加工改编的曲调。

来源:网络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