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之路: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1)(图)

钱学森曾向温家宝总理进言:“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我们的教育还有些缺陷。”温家宝坦率承认,“全面培养人才,这个意见我将带回去和有关部门研究。”

面对整个民族的前途,我们需要的是直言,而不是“深刻学习领会温总理的讲话精神”;正是这种中国教育产出的奴才精神全面窒息了中国出人才的大环境。

首先,目前中国教育的问题不在于“有些缺陷”,也不在“全面培养”还是片面培养,而在于沿着一条封建教化的老路一条道走到黑而死不回头,依然专注于教化出奴才,而不在意冒不冒出人才。


中国教育的最大失败:功利性压倒一切 (看中国配图)

这个总方向问题也就直接体现在到底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问题上。

钱学森敏感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他首先认为“杰出人才”是能够让中国“发展起来”的“人才”。这也就是说,不是指能够让中国“大治”的“人才”,所谓的经世治国之才,科举状元之才。此才不是那才,那才是奴才,而并非人才。

看看中国最牛的大学北京大学到底牛在哪里?这里培养了什么样的人才?

其一,牛在入选的学生最会考试。“走在外校校园里,记者随手‘抓’了几个学生打听孙笛和黄静远的信息,学生说得最多的两个词就是‘牛人’、‘神人’。‘她很有才气,成绩很优秀。’(按:才气=成绩很优秀)孙笛的一位同班同学说,学习方面,孙笛的确“牛气冲天”,大考小考基本上都是年级第一。在前不久举行的第四届全国中学生地理奥林匹克竞赛中,孙笛不光夺得了个人一等奖,还助外校拿下团体一等奖。 ”“事实上,从前两届北大“中学校长实名推荐生”的录取情况来看,从这三所学校走出去的9名学生都交出了‘不负众望’的答卷:8人高考‘裸分’超过600分,9人均被北大录取,还产生了一位湖北省文科‘状元’,一位武汉市文科‘探花’。”(2011-11-23武汉晨报《北大清华推荐生:武汉"最牛中学生"牛在哪》 )

其二,“据不完全统计,拥有北大教育背景(曾在北大就读的本科生、研究生等)、在任的副省部级以上官员共有57人,拥有北大教育背景的官员人数近年呈明显上升趋势。 ”“5月25日,中国校友会网发布《2010中国亿万富豪调查报告》。结果显示,在上榜的亿万富豪中,北京大学造就和培养的亿万富豪人数最多,高达63人,雄居“2010中国造富大学排行榜”榜首,是我国“造富能力”最强的大学。”(6月2日2010年06月03日新华网《培养富豪和高官最多是北大的荣耀吗》)

一句话,北大收考试状元(筛选出来的种子),出高官豪富(精英治国之才)。因为在中国,官与富高度相关。官员富豪自古都是“经世治国之才”如何说就不是人才呢?君不见,影视上的高官豪富面对主子口口声声“奴才”“奴才”吗?这在当前中国绝对是共识。这也完全符合事实,官僚对贱民虽然是半拉子主子,但对君主自然还是完完全全的奴才,只有奴才才有资格当高官富豪,高官豪富都是主子赏给的。 连中国的企业主都会说,取人忠心第一,才能其次。刘少奇不是口口声声要大家争当“驯服工具”吗?驯服工具难道不就是奴才吗?有了大量的奴才秉性的臣民,才会有***的大治,这是封建中国千年来治国平天下的至理。于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就是教化,使臣民变得无比听话, 成为驯驯服服的优秀臣民。教育之路也就高度简单化了,背经典,考状元,出人头地,争当高低各不同的奴才。依照这样的基本思路,你就看懂了当前中国教育的奇形怪状和光怪陆离。

然而这种教育路线非常深入人心。至今有风行于世的“虎妈”和“狼爸”。“狼爸”还出书立传,炫耀一子一女同登北大校门的事实,彰显集中营式教育的成功,一是教育目标——登龙门,进北大,争取当高等奴才的机会,二是教育方式——体罚教育,使之习惯于当奴隶,将来有出人头地的潜质。“狼爸”之前还有“虎妈”。美国耶鲁大学的华裔教授蔡美儿,出了一本名叫《虎妈战歌》的书,介绍如何以中国式教育方法管教两个女儿。比如说:骂女儿垃圾、要求每科成绩拿A、不准看电视、琴练不好就不准吃饭等,教育思想如出一辙,为的都是出人头地。而在在专家那里就被现代化为“精英教育”;“精英教育”就是“精英治国”之本。

由此,中国的教育就与美国的教育有了显著的差异性。美国的教育为现代资本强国打下基础,中国教育为盛世大治打下基础。

于是,北大校长周其凤宣称:“现在大家都觉得美国的教育好,我们也在向美国学习,什么哈佛、MIT等等,其实美国的教育也不是那么好。它有它好的地方。怎么讲?美国的教育对于培养合格的或者说优秀的美国公民,这是很成功的,因为为美国培养了那么多人才,把美国建成为这么一个很霸气的强国。但是如果是从我们现在是个地球村,在培养世界公民这个角度来说,我认为美国的教育是一塌糊涂。它培养的人,也就是说他们感到骄傲的是他们的总统,哪个总统懂得尊重人家?就想欺负人家,就想把它的价值观强加于人,就想按照美国说怎么样就怎么样办。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说美国的教育是一塌糊涂,这是我的看法。”

哈佛大学终身教授丘成桐教授说:中国大学生的大学生活相比之下太轻松了,我们总是说,中国的孩子为了高考受了多少苦,其实,在美国一些著名的中学里,高中的学习同样是很苦的。我的孩子上中学的时候,也经常学到半夜。在美国,随着年龄的增长,一点点加大学习的任务。到了大学时是最苦的,所有的精英教育全都必须是吃苦的。而中国的孩子到了大学,却一下子放松下来了。他们放松的4年,恰好是美国大学生最勤奋的4年,积蓄人生能量的黄金4年。所以,美国的高科技人才一直是世界最多的。我们国内的一些重点大学很难让人感受到哈佛那样的学习气氛和探究氛围,到了哈佛,你才知道真正的精英并不是天才,都是要付出更多努力的人。……很多学者用金字塔来形容中美学生的学习能力。差别在于,中国孩子的学习能力是正金字塔,年纪越大学习的空间越小。而美国学生的学习是倒金字塔,他们学会的是持续学习的能力。中国学生的学习动力,还有大学的严进宽出的教育体制,都让他们觉得上大学是无比轻松的一件事情。从自身到外在都没有敦促他们学习的力量,于是,放松成为一种普遍的状态,都在讨回他们前12年被克扣的休闲时间,尽情地休闲。中国学生是刻苦学习12年,到大学休闲。美国学生是“休闲”12年,大学开始刻苦学习,玩命的学。这是走向社会前,最有价值的黄金学习阶段,这4年,他们在本领与情商的提高上会有质的飞跃。(李尚利《谁该为“北大校长糟蹋美国教育”平反?》)

这很明显地体现出了中美教育的差别。中国教育通过并不公平的“基础教育”,实现了“精英筛选”,被选入高校,特别是名校的学生,在筛选中过关了,当然要松口气。他们当精英、高等人、人上人已经不可逆转,不松懈松懈而专注于发展人际关系(官际关系更妥切)、“一脱成名”、“傍大款”之类的高等技巧就有点蠢笨了。而美国教育在基础教育阶段比较放松,给学生更多的自由发展空间,符合人格成长的规律性,最后通过高等教育的剧烈竞争和严格训练产生有专长的劳动力,或者各种(不只是当官一种)专门人才,资本需要高智慧的,有专门技能的劳动力,包括能为他们管理企业的高管和治理国家的官员(他们也是资本的雇员,并不是真正的主人)。

于是,中国的教育不出人才,只出奴才也就成了必然之势。中国教育的根本目的已经很好的达成了,这还有什么可指责的呢?称之为“一流教育”也无可非议。除非根本改变教育目的 ,改变了评价的标准。

对此,一位中学老师的“万言书”呼喊说:希望教育不要沉沦下去!一位毕业班学生申斥道:“我们除了做题还学会些什么?”问虽极端,但说出了学生的心里话。我们在应试选拔教育的同时,几乎没怎么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爱的教育、法律意识教育、审美教育,大部分时间只是在搞训练,学校成了训练集中营。由于教育本质目的缺失,导致应试性的功利人格遍布校园,生命里面空空如也。一些学生不会正常地思考问题,缺少常识,大脑简单,思维模糊,感情细腻,精神脆弱,缺少责任感,一遇到问题易走极端,忽视了自己是社会大生命链中的一环。看起来长大了,但长大的只是肉体,精神依然在幼儿阶段,很不成熟。因为我们的教育让孩子读书很少,训练很多,孩子们把大量时间都用在做题训练上,很少顾及生命的内在意义。有些家长也不让孩子看课外书,认为那是浪费时间,耽误学业,也不希望教师讲所谓“课外”的东西,只讲与考试有关的。而一个优秀的教师恰恰表现在能够突破课本及课堂限制,让学生看到和触摸到一个比课堂更大更真切的世界,让孩子的心灵更宽广,精神更强大,防止成为“单向度的人”。有人戏言:“中国教育比中国足球还没希望。”但抱怨失望有什么用呢?

对此,2012年4月18日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西尔维娅·沃豪瑟-史密斯《中国的人才等式仍然不合理》的文章也认为:中国高端人才仍严重不足。如果你需要支持近两位数的经济增长,你必定会缺少资源,无法保证基础设施发展跟上经济扩张的步伐,环境也会受到破坏。但一个13亿人口的国家,说实在的,怎么会缺人?即使我们说的是精英人才。……中国拥有世界上最高的儿童识字率,15到19岁的年轻人里识字率达到了99%。你肯定会认为这能孕育出受高等教育的一代新人,令这个国家拥有充分的人才资源优势。然而,中国教育水平却跟不上国际教育标准的脚步。中国大学毕业生只有10%能达到满足跨国公司要求的水平。……

把中国教育的目的改变成美国的教育目的,可行,可能吗?

(待续)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作者曾飞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