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字天生意味孝顺听从

之正体字为聽。聽从耳,从王,从十,从四,从一,从心。字形较复杂,由六个单字或笔画组成。聽是人的一种重要本能,正常人都有聽觉,而且聽觉之发育早于视觉与触觉。人呱呱坠地,先是婴儿哭叫给父母听,然后是父母说教给婴儿聽,达成两辈之间的亲切交流。

甲骨文之聽大多像一口两耳,口耳相向。由于人出生之后首先听父亲、母亲的话,所以聽字一造出来就附带了孝顺、听从的意思。

值得研究的是,隶变之后的聽的构成特点。

先考察左半边。耳朵是听觉器官,充当第一画理所当然。接着出现的是王。王者,贯穿天地人者也。耳下之王意味着

 (一)耳朵可以听到天籁之声、地籁之声、人籁之声(三籁合为王);

 (二)耳朵为人的感觉之王,在各种感官中首先起重要作用;

 (三)耳朵之听力乃是父母所赐(古代,王有“父母”的意思)。

再考察右半边。十四极言数目之多,分而言之,“十”表示玉之十种美德——仁、知、义、礼、乐、忠、信、天、地、德。“四”表示四教——文、行、忠、信。下边一横为天,最下边是一个心字。右半边昭示的意思是:用心体会天所昭示的十种品德、认真实行四种教育,以成为君子。

古代,王、玉相通,所以才有上述的解释。

“聽”的右半边恰巧也是“德”的右半边,这样就点破了聽的本质:王道的传播要借助于耳朵,内圣外王的修养也要借助于耳朵,在这个意义上,德是用耳朵修出来的。这就与問字挂上了钩,孔子的学问是问出来的,他“入太庙,每事问”,当然光问不成,关键是要认真聽。耳力好谓之聪,眼力佳谓之明,正所谓聪明者。每一个人都长着两只耳朵,道德与智力差别却在云泥之间。究其原因,耳未尽其用,难脱其咎也。

聽中埋藏着大学问。兼听则明,偏听则暗。偏听偏信者听得越多越糊涂,还不如少听或不听。耳不闻,心不乱,就算未有所得,至少未受谣言蛊惑,干净的耳朵早晚能够听到天籁之音,圣人之音。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