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必看:精英教育&自主教育(图)


(网络图片/看中国配图)

当我告诉孩子们“功课跟得上就好”的同时,我也在进行自我内在的“教改工程”。

一些家长让孩子接受自主教育,但未必懂得自主的本质;自主教育最后是要让孩子在自主中,觉得幸福,能辨认出人生最高的价值,其它是次要的。试问:有多少父母真能接受孩子因自主,最后选择只当普通人就好?

父母希望孩子有外在成就,同时又有内在尊严,感到满足。但父母必须知道:人之所以会满足、快乐,是因为他的自主力强;当一切基于自己的意愿,亲手打造,这样的人生,谁能否定它的美好?

然而,父母通常会要孩子遵循父母认为好的方式生活,我也不例外。只要有这种想法,不管给孩子什么教育,父母本身就是压力来源。这也是父母深藏心中,真正须调整的观念。

精英取向的年代 我主导自己的去向

我原生家庭的教育观,跟多数家庭差不多,整个时代的氛围是精英取向,至少必须读前三志愿才有前途。万一留级,就沦为笑柄,邻居们也会暗中较量。为了念好书、考上好学校,全家长期处于备战状态。

服膺“精英”价值观的人,就算跻身为精英,当孩子不是精英,就陷入懊恼中。人陷入其中,价值观往往会变得单一,只要有一点失误,比如:婚姻不是很美满、孩子不是很有成就、升迁没有以前成绩差的同学那么顺利,任何理由都可以挫折他的自尊心。

处于那样的时代,幸好我“中毒”不深。拜环境之赐,我人格的形塑,主要是跟邻居的互动,还有接受我家附近那片山水的哺育。

由于从小读书很自然都能跟得上,也把大部分时间都留给自己,因此能发现自己很喜欢古典音乐,利用课余时间接触乐器,直到从十六岁正式学小提琴,让音乐变成我人生的主轴。走上音乐这条路,不是学校教育给我的机会,也非来自父母刻意栽培,完全是“我有余裕找到了自己的人生”主导。

随后,我生活的基调、配偶、工作,都是当时能够做的最佳选择。我对自己的人生感到满足,却不来自于别人是否羡慕我;虽然,他人的认同让我觉得受用,可是“取得认同”不是我的目标,别人能不能认同我真的无所谓。

我一直明白,营造人生有两样必要的基础:一、是能清楚知道自己想要怎样的人生,想在这过程中欣赏到怎样的风景;二、是能知道外在环境既有的条件中,有什么资源可以取用。

自主教育下的孩子 不被外在环境制约

现在有不少家长让孩子在小学阶段接受体制外的自主教育,之后却又苦心安排,让孩子回到一般的教育环境里。这些家长或许有感于童年被父母太高的期望压迫,太严的管教拘束,而错过生命中太多精采的细节,于是费尽心让孩子到体制外兜一圈,先拥有快乐童年、享受大自然的美好、充分受到尊重,但最终还是希望孩子回到主流价值,成为他人眼中的精英分子;他们希望两者兼得,不希望孩子放弃主流社会认定的成功。

自主的人,通常是容易快乐、满足的人,不大想追求世俗的名利或成就;但精英教育走的却是另一条路,不断的以危机感来激发孩子对成功的渴望与向往,崇尚我尊人卑的价值观;只有这样,孩子才会立志成为精英。

然而,以“做自己主人”为满足的人,怎会愿意踩在别人头上?表面看来,精英好像有崇高的理想,但实际上驱使他的动力是功利之心,是想成为人上人的欲望。

我自认掌握到“自主教育”的本质,因此,没有送孩子接受体制外的教育,或拚命挣钱,让她们念贵族学校,我就是要运用台湾既有的教育(公立学校的资源),使用普通的教材,在考试文化的洪流中,实现自主教育的精神。

我认为,所有快乐的秘密蕴含在“有自主感”的人生里。不论是游玩或任何学习,交朋友、参加社团、选择旅行的方式,个人的专业,只要是自己决定的,所有的乐趣、成长,见识都蕴含其中。

本文留言

作者口述/应志远 文/张琼龄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