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港岛教育的政治文化论争

 2012-08-24 03:3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3

香港特别行政区教育部门近日派发《中国模式国情专题教学手册》一事引发港岛民众争议。一些人认为,港岛国民教育应强调香港独特区域认同;也有人认为香港地区文化教育应纳入国家教育整体规划。事实上,香港教育因其特殊历史背景早已是研究者关注焦点。

针对港岛教育大背景,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李德博士分析,港英在香港长期推行的教育带有殖民化色彩,一方面淡化政治、国家和民族观念;一方面强调“香港居民”的身份意识,导致港人虽有民族意识,但国家身份认同模糊。

香港中文大学教育行政与政策学系教授谢均才(Tse Kwan-choi)同样认定,前殖民地的政治地位对港人教育观念产生影响。港人在去殖民化和民主化过程中形成公民意识,其中既有自上而下的政府引导,亦有自下而上的社会推动。这一形成过程决定了教育体系的独特性。

李德博士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国民教育与公民教育之争。在香港,“国民教育”指学校通过系统教学活动,增强学生对民族的认知,建立共同信念和价值,培养国家归属感和身份认同。“公民教育”囊括的范围则更大,包括对家庭、社会、国家乃至全球的责任。或许,这二者之间的微妙差异正是港岛教育规划必须要考虑的。

谢均才提到,香港部分学者质疑官方只关注国民教育的立场。这些学者表示,强制主导对“爱国主义”的单一解读是否压制了民间多元的国家民族情感表达?对同质性的过分强调是否不利于学生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的提高?
按谢均才的说法,港岛公民教育是在多元教育体系、多样非政府组织和大量公民实践中发展出来的,形成独特的香港价值,不同于大陆的模式。例如,香港乐施会积极参与公民教育,为教育工作者和年轻人提供知识、价值与行动三个方面的指导,提高对于贫穷问题、可持续发展的理解,并呼吁改变全球化导致的不平等状况。

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香港教育界希望学生适应具备国际化生存的基本能力,将更多的全球性话题如环境保护、性别平等、多元文化、人权纳入公民教育,重视提高学生和民众思考全球化背景下的各类问题。

谢均才指出,在这种背景下,公民教育和国民教育体现了地区化与民族化之间的“暗战”。在国家民族主义视角下,教育应提倡国家的整体和统一性;而站在经历了殖民历史的港岛视角下,“地区历史”、区域性价值认同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无论如何,香港的教育应既体现民族国家文化,又注重地区价值传承。因此,在港岛教育提倡培养“中国人”意识,加强传统文化、爱国主义的教育同时,也应适应本地区文化,注重港岛特殊的基督教文化、人道主义、民主、反垄断主义等政治文化背景。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东西网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