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港島教育的政治文化論爭

 2012-08-24 03:30 桌面版 简体 打賞 3
    小字

香港特別行政區教育部門近日派發《中國模式國情專題教學手冊》一事引發港島民眾爭議。一些人認為,港島國民教育應強調香港獨特區域認同;也有人認為香港地區文化教育應納入國家教育整體規劃。事實上,香港教育因其特殊歷史背景早已是研究者關注焦點。

針對港島教育大背景,中國浦東幹部學院李德博士分析,港英在香港長期推行的教育帶有殖民化色彩,一方面淡化政治、國家和民族觀念;一方面強調「香港居民」的身份意識,導致港人雖有民族意識,但國家身份認同模糊。

香港中文大學教育行政與政策學系教授謝均才(Tse Kwan-choi)同樣認定,前殖民地的政治地位對港人教育觀念產生影響。港人在去殖民化和民主化過程中形成公民意識,其中既有自上而下的政府引導,亦有自下而上的社會推動。這一形成過程決定了教育體系的獨特性。

李德博士認為,問題的關鍵在於國民教育與公民教育之爭。在香港,「國民教育」指學校通過系統教學活動,增強學生對民族的認知,建立共同信念和價值,培養國家歸屬感和身份認同。「公民教育」囊括的範圍則更大,包括對家庭、社會、國家乃至全球的責任。或許,這二者之間的微妙差異正是港島教育規劃必須要考慮的。

謝均才提到,香港部分學者質疑官方只關注國民教育的立場。這些學者表示,強制主導對「愛國主義」的單一解讀是否壓制了民間多元的國家民族情感表達?對同質性的過分強調是否不利於學生批判性思維和分析能力的提高?
按謝均才的說法,港島公民教育是在多元教育體系、多樣非政府組織和大量公民實踐中發展出來的,形成獨特的香港價值,不同於大陸的模式。例如,香港樂施會積極參與公民教育,為教育工作者和年輕人提供知識、價值與行動三個方面的指導,提高對於貧窮問題、可持續發展的理解,並呼籲改變全球化導致的不平等狀況。

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隨著全球化進程加快,香港教育界希望學生適應具備國際化生存的基本能力,將更多的全球性話題如環境保護、性別平等、多元文化、人權納入公民教育,重視提高學生和民眾思考全球化背景下的各類問題。

謝均才指出,在這種背景下,公民教育和國民教育體現了地區化與民族化之間的「暗戰」。在國家民族主義視角下,教育應提倡國家的整體和統一性;而站在經歷了殖民歷史的港島視角下,「地區歷史」、區域性價值認同是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無論如何,香港的教育應既體現民族國家文化,又注重地區價值傳承。因此,在港島教育提倡培養「中國人」意識,加強傳統文化、愛國主義的教育同時,也應適應本地區文化,注重港島特殊的基督教文化、人道主義、民主、反壟斷主義等政治文化背景。

(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立場和觀點)
来源:東西網 --版權所有,任何形式轉載需看中國授權許可。 嚴禁建立鏡像網站。
本文短網址:


【誠徵榮譽會員】溪流能夠匯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愛。我們向全球華人誠意徵集萬名榮譽會員:每位榮譽會員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訂閱費用,成為《看中國》網站的榮譽會員,就可以助力我們突破審查與封鎖,向至少10000位中國大陸同胞奉上獨立真實的關鍵資訊, 在危難時刻向他們發出預警,救他們於大瘟疫與其它社會危難之中。

分享到:

看完那這篇文章覺得

評論

暢所欲言,各抒己見,理性交流,拒絕謾罵。

留言分頁:
>»
分頁:


x
我們和我們的合作夥伴在我們的網站上使用Cookie等技術來個性化內容和廣告並分析我們的流量。點擊下方同意在網路上使用此技術。您要使用我們網站服務就需要接受此條款。 詳細隱私條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