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要区别对待孩子的恶作剧和恶劣行为(图)

 2012-07-13 14:44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网络图片)

我曾经听一位家长讲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天孩子的奶奶给儿子家打电话,是孙子接的。奶奶说:“找你爸爸来接电话”,孙子悄声地说:“爸爸在忙着跟警察说话呢”;奶奶又说:“那就找你妈妈来接电话”,孙子又悄声说:“妈妈正忙着跟消防员说话呢”;奶奶说:“警察和消防员为什么要到你家来?出了什么事?”孙子还是悄声地说:“他们在找我呢。”

原来这只是孩子的一个游戏,他要和爸爸妈妈捉迷藏,可是事情闹大了,爸爸妈妈以为是孩子走失或者被人绑架了,于是他们报了警。这样,孩子小小的恶作剧不但让家人担忧不已,事后也尴尬万分。

像这样的事情,每一个家长可能都遇见过,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曾经淘气过。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对待孩子的恶作剧呢?应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教训孩子呢?

要回答这两个问题,我们首先得区分一下什么是恶作剧,什么是恶劣行为。因为这两种行为造成的后果虽然可能相似,但处理的方法却不应当是一样的。恶作剧就像我前面所说的,是开玩笑不得当反而起到了相反的作用,为自己或他人造成了一定的不良结果。

孩子在恶作剧的时候,往往是把它当成一个好玩的事情来做的,并不是存心要伤害人,这和那种蓄意伤人的恶劣行为,动机完全不同。所以父母仅仅因为恶作剧的后果来惩罚孩子,不但效果不好,处理不当还有可能伤害孩子的自尊心,挫伤他的创造性。

其实在孩子做了恶作剧之后,这正是父母可以帮助孩子成长的一个良好时机。我们都知道受他们心理发展水平的限制,孩子们的许多想法和做法都和成人不一样。许多在孩子看来是很有趣的事,我们成年人会认为很无聊;孩子们开的一些玩笑,让父母听了,不但一点不感到幽默,反而令人生厌,尤其是在一些公共场所,孩子不合时宜的恶作剧常常会使家长们感到非常难堪。在这种时候,父母可以与孩子沟通自己的想法,向他们解释为什么有些玩笑在一定场合和人群中是没有礼貌和教养的表现,教孩子学会根据不同的社会交往情境来选择不同的行为,这对于培养孩子的社会交往能力非常有益。

孩子刚刚升入小学的时候,他们自我中心性仍然很强,常常会认为别人和他(她)的想法、看法都是一样的,只要他(她)感到高兴,别人就会和他(她)一样高兴;只要他(她)觉得有趣,别人也会为之哈哈大笑。他们不会从自己的恶作剧的受害者的角度来看问题,更不能理解为什么自己诸如在课堂上给老师身后沾一条纸尾巴那样的行为,会令老师如此的气愤。

所以在遇到孩子做了恶作剧以后,父母或者老师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当先让他(她)知道他们能够理解孩子的行为动机只是为了开个玩笑,然后再向孩子指出这种玩笑却与孩子的愿望不符,造成了不良的后果。这样孩子可以从自己的行为中得到教训,知道当自己要开玩笑的时候,需要事先想想可能会出现的结局,再根据自己所处的环境,衡量一下这样的行为是否适当。时间长了,孩子的判断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就会逐渐加强,却不会失掉他(她)自己的幽默感。

在孩子恶作剧之后,父母还可以利用这个机会教孩子从别人、特别是从自己受害人的角度来看问题,设身处地地为他人想一想。这种能够从别人的角度看问题的能力,是使孩子长成一个富有同情心和助人精神的人的重要前提,也是组成孩子情感、智慧的必要条件,是完全可以从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培养的。

说到底恶作剧不是恶劣行为,孩子的恶作剧实际上是他的好奇心、独立性、幽默感和创造性的具体表现。这样的孩子需要的不是责骂和惩罚,而是引导和沟通。有了父母亲的正确指点,孩子就能够保持自己的优点,同时也培养了为自己的行为负责的良好品德。

来源:自由亚洲电台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