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贯明】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图)
云高山清
对于一个团队或国家来讲,知人善任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古人云: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明主慧眼识英才,庸主瞎眼害忠良。大凡圣明帝王,都是眼慧心广,因为眼盲不足以识人,量窄不足以容人。唐太宗用人高妙,名臣汇聚,成就了历史上最辉煌的“贞观之治”;宋高宗、明英宗有眼无珠,屈杀爱国忠臣岳飞、于谦,自毁长城;明崇祯皇帝不辨正邪,错杀忠臣、勇将袁崇焕最终导致大明江山覆灭。
闲暇时浏览史书,分析古人的兴衰成败之际,时常掩卷长叹,尤其对那些不能识人用人而导致失败的人感到惋惜。唐太宗李世民在《帝范•审官第四》中说:“智者取其谋,愚者取其力;勇者取其威,怯者取其慎,无智、愚、勇、怯,兼而用之。”意思是说,“如果是有智慧的人,就采用他的谋略;如果是比较愚笨的人,就使用他的蛮力;如果是勇敢的人,就使用他的威武;如果是胆小的人就使用他的谨慎;没有以上特点的人就根据他的个性应用其长处。”这一段精辟的论述可以说是用人的最高境界。“万事成败在得人”,一方主管如果不能识别人材就不能用人所长,由达不到专业水准的人所作出的工作效果势必差强人意,那样就会严重阻碍团队的发展,最终走向式微、没落。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得人者得天下的先例比比皆是:周武王得姜子牙辅佐才能推翻商纣王的暴政;秦穆公拔百里奚于奴隶中,得以问鼎中原;刘备求诸葛亮于山林村野,最终才能称帝汉中;……清朝名将左宗棠说:“非知人不能善任,非善任不能谓知。”在历史上因识人用人而致成败的国君也不乏其人。春秋战国时代五霸之一的齐桓公因用管仲为相,励精图治,富国强兵,因而九次会盟诸侯,执群雄牛耳。管仲临死时提醒桓公,千万不能用与桓公关系密切的易牙、坚刁、开方三人。然而,桓公说没吃过人肉,易牙就把自己的三岁儿子烹给他吃;坚刁自阉入宫,百般曲意讨得欢心,让桓公离不开他;开方本可回卫国当国君,却留下来不离左右侍奉。因此,齐桓公总觉得这三人对自己忠心耿耿,觉得他们为自己而舍弃了骨肉、身体、地位,最终还是启用了这三人管理国家。不久这三人公然作乱,使强盛的齐国一蹶不振,而英明一世的齐桓公却被活活饿死。
《三国演义》中的虎将赵云,在公孙瓒的手下效力之时,默默无闻,碌碌无为。一旦成为刘备的部属,则如猛虎出山,长坂坡大战在曹操的八十三万大军重围之中杀了七进七出,一人力斩曹将五十馀人;在收复汉中的汉水之战中,面对曹军追到营门,赵云有勇有谋,大开营门,一人吓退数万曹兵。刘备称赞说:“子龙一身都是胆也!”因为战功显赫,赵云后被封为五虎上将之一。如果当时他墨守成规,一直跟随公孙瓒,其后果就可想而知了。同时代的魏国名将张郃,原在袁绍手下为将而不得重用,官渡之战中他屡次向袁绍进谏而不得采纳,最终导致袁军大败。但是他在归附曹操之后找到了用武之地,数次大战中展现了智勇双全的军事才华。由此可见,真正的智慧在于选择。即使是有能之士,如果跟错了人,其结果可能是身败名裂。
司马光说:“为治之道,莫先于用人。”一个国家的兴衰、一项事业的成败、一个人的荣辱最终取决于是否能正确地识人用人。因此,明辨是非、分清正邪是人生中不可缺少的智慧,忙于做事而不加思考、不识真假终究难以大成。
点击与作者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