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温和通胀的荒谬逻辑

 2012-04-27 12:03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4

2008年以来,为了抗击金融风暴给中国经济带来的巨大冲击,中国政府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与宽松的货币政策。为此,我们收获了两个结果:一是经济仍然保持快速增长,避免了“硬着陆”的风险;一是物价居高不下。也因此,通胀成了全社会不得不关心的话题,消费物价(CPI)成了民众心头挥之不去的阴霾。

对于正在中国大地肆虐的通胀,有一种观点值得高度警惕,即“只要物价涨幅控制在合理区间内,明显低于经济增速,明显低于居民收入增长幅度,那么这种可控的、温和的物价上涨就是社会可承受的。”也就是说,在持这种观点的人看来,温和的通胀是无害的、可以接受的,不必大惊小怪。沿着这样的逻辑延伸下去,甚至可以得出这样的逻辑,即可以利用温和的通胀促进经济发展。

其实,这不是什么新观点,更不是中国人的发明。在人类反复应对通胀的战役中,早就有人提出过这样的观点,并试图从理论上论证其逻辑,从政策上阐述其合理有效。我们现在旧调重弹,不过是拾人牙慧罢了。

历史上,有多少政权因高通胀而风雨飘摇,有多少政府因通胀而破产倒闭!原因无他,就在于通胀令经济停滞,令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令贫富分化加剧,令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历史证明,通胀是财富的绞肉机,是偷窃百姓的隐形大盗。因此,避免通胀、严防通胀、拒绝通胀是发展经济、治理国家的基本策略。

而所谓的“温和通胀”,是相对于高通胀与恶性通胀而言的。究竟具体什么状况可以定性为温和通胀,并没有一个客观标准。有些人认为CPI涨幅控制在4%是可以接受的。但是,对于西方成熟经济体而言,这个水平高于它们大部分年份的GDP增幅。而如果按前述鼓吹者的说法,CPI为6%乃至7%也是可以承受的,因为相对于过去通常10%左右的GDP增幅,这样的数字并不高。这就是说,“温和”实际上是信口开河。

不过,这里的麻烦远不是关于标准的纠缠与争吵,而是对通胀及其危害的认识的深刻而巨大的分歧。主张“温和通胀可以承受”的人看到了这样一种可能性,甚至他们将这样一种可能性看成是必将成真的事实,即只要CPI明显低于GDP增幅或居民收入增幅,居民收入就不会下降,生活水平就不会受到影响。这种观点内含四个致命的缺陷:

其一,扭曲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目的,陷入了“为经济而经济”的陷阱。众所周知,经济增长的目的是为了改善民众的生活状况,提高他们的经济福利。经济增长的幅度决定了福利改善的可能空间,但并不代表改善的真实状况。原因在于在GDP转化成实际福利过程中存在许多环节,其中会产生遗漏而造成福利损耗与损失。而遗漏与损耗的最主要原因就是价格失真所导致的资源配置失当。一旦价格失真,其调节、引导的信号功能会相应弱化,引致资源浪费。最常见的情形就是投入产出效率低,增产不增收。而长时间大范围的价格上涨,即通胀所产生的福利损失是巨大的。因此,对通胀持宽容态度,就是对侵害经济福利的行为持放任态度。

其二,误读或轻视了通胀的影响。通胀对不同收入水平的人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对称的,通胀对中低收入者会造成严重冲击,其损失比CPI平均数字显示更为严重。价格上涨对不同的人所产生的影响是不同的。首先,作为中间商,虽然它们面临高成本的压力,但大体上可以将增加的成本转嫁给终端厂商,终端厂商可以将成本转嫁给消费者。也就是说,从生产资料与消费品来看,资本所有者可以将成本转嫁给消费品买家。其次,中低收入者的恩格尔系数远远高于高收入者,他们收入的大部分要用来应对日常消费,而高收入者用于即时消费的占比很低,受通胀影响的程度与可能性要远远低于中低收入者。再次,富裕之人在通胀过程中还可能分享财富增值的好处,对冲通胀带来的财富损失。而中低收入者在这方面基本上是无能为力的,甚至是无缘财富增值的。很明显,通胀会损害中低收入者的福利,进一步扩大贫富差距。

有数据表面,改革开放33年,经济年均增长9.6%,价格总水平年均上涨5.4%,其中1978年至1999年价格总水平年均上涨7.1%。相对于较高的经济增长率,这样的通胀似乎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不能忽视的是,30多年来,经济增长的质量不高,中低收入者的经济福利改善远不及总体经济增长,收入与财富差距呈扩大化趋势。这些是与长期的通胀具有内在关系的。如果再延续温和的通胀,等于是延续过去30年的老路。

其三,持这种观点的人将通胀看成是经济增长、经济发展的助推器,而掩盖了通胀扰乱价格信号、扭曲资源配置、降低经济绩效的真实后果。通胀的真正原因在于流通中的过量货币,以致大量货币追逐少量商品形成供不应求假象,结果一部分人为价格上涨而忧心忡忡,一部分人趁价格上涨而扩大投资。这是通胀的经典形态。那种拿“中国将长期面临"两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农副产品的需求将不断增加,价格上涨不可避免;另外,劳动力工资和环境保护成本等上涨的趋势不可避免。这些成本迟早都要反映到最终价格上”为通胀的必要性与合理性辩护的做法是没有道理的。这几乎就是“成本推动型通胀”、“需求拉动型通胀”理论的翻版,并没有科学地解释通胀的实质与成因。事实表明,成本的升降与需求的增减只会引起个别或少数商品价格的变化,如货币大增,一定对应着其他商品价格相反的变化。只有在货币数量大幅增加的前提下,才可能出现由非真实需求引发的普遍的价格上涨。这样的涨升并不代表真实的需求,而是虚假的繁荣。一旦货币增加无以为继,虚假的经济活动就会萎缩,乃至停止。原来的欣欣向荣变成一片狼藉。

其四,撇开敛财、侵吞财富不说,如果通胀变成了达到某些目的的工具而长期存在,那么它就会发育出“自我循环、自我膨胀”的功能。等待我们的就是两种结局:第一,“适度”演变成“过度”,即“适度通胀”演变成“恶性通胀”;第二,即使是“适度通胀”,假若其长期存在,日积月累,结果与短时间内的恶性通胀异曲同工:吞噬民众财富,危害经济发展。

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经历30多年改革的今天,中国面临着经济转型、扩大内需、缩小贫富差距的严峻挑战。经济转型包括经济结构转型与技术升级。而经济结构转型的主要内容就是变“重投资、重出口、轻内需”为“轻投资、轻出口、重内需”并大力发展服务业。而技术升级的要害在于鼓励中小企业从事技术创新与发明。而缩小贫富差距更是当务之急。所有这些有赖于一个正常高效的价格体系的指引,否则就难以达到目的,甚至会背道而驰。因此,通胀乃至温和通胀,不仅是不可接受的,更是应该回避的。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证券时报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