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橱窗的展示,我看中了那架8×10英寸照相机,并把它请了回来。从那以后,它伴我重游万里长城。在数码相机的时代里,我选用8×10,无疑显得格外原始和落伍。不真实性,与其他常用胶片相比,8×10 底片却有一个能使 摄影师产生强烈刺激的参数比,一张8×10画面的大小相当于4×5画面的4倍,是一整卷120胶卷的有效画面的11倍,比一卷36张的135胶卷画面总和更大。
8×10显得有些超级,体积是超级的,重量也是超级的,机身、镜头、散页片盒 、三脚架、测光表、滤色片、放大镜、水平仪、遮光布这些起码的器材和必要的附件加起来足有百数来斤,好在我有一辆吉普车,还是那辆往返西藏的北京吉普车。路途中我能把这些器材放在车体内。但是我要拍摄的内容往往是在远离交通和人烟的地段,那里山高崖险,灌木丛生,两个人背着这些器材行过十分困难。汗水经常把背在背上的背包湿透,使相机取景屏的双层磨砂玻璃模糊不清,到达了拍摄点也不能马上工作。每当大雾扑来时,水汽把镜头的前后镜全部雾化,使你无法看到清晰的影像。等到镜头水汽化完,前面的景象却已是云消雾散了。接着大风刮来,只好收起相机下山岗,等下次再来。拍8×10也真太难为我了。郊野外摄影,换胶卷是一件极为头痛的事,我曾试图用黑布蒙住吉普车在夜间进行,但星光和月光偶尔会伴着清风掀开蒙布悄悄溜过来,使你过后啼笑皆非。我又试图在农民的菜窖进口处不中一米见方,上面用几层黑布一盖,里面便成了一个巨大的暗室,不用说星光和月光,就是太阳也休想入内。不过也不必高兴太早,当你打开手电时会使 你大吃一惊,电筒光束里的灰尘就像水中的浮游生物,自由自在地四处漫游。然而。在这个土暗房里风却悟出了一个"土"字的真正含义。
传统而笨拙的操作方式,几乎是所有的大型照相无法摆脱的缺陷。然而,在缺陷中我双找到了两大快感,一是装片时的手感,二是冲片后的视觉感。8×10散页片装片方式是在全黑中进行的,拉开挡板,插上胶片,关上挡板,漆黑中的几个简单动作,却形成了鲜明的节奏,多次反复进行,象是奏响了拍摄前的小序曲。那些即将要拍摄的景物不断涌与在自己的脑海里,影像也似乎已经呈现在这些胶片上。熟练的摄影师装好一张片子仅用几秒钟,不过有时不顺手时也会憋得心烦意乱、满头大汗,甚至干脆就把胶片扔掉重来,性情急躁的摄影师还可能会把暗盒砸得粉碎。
视觉上的快感是指在胶片拍完冲洗后,自已第一眼看到的那种心情,你要知道,呈现在你眼前的不是一个胶卷,也不是一条胶片,而是一个完整的画面,一个看不到颗粒、更看不到网点的画面,它用不着放大镜,也用不着幻灯机。质感、立体感、真实感等摄影技术语言顷刻之间滔滔不绝,不过拍摄过程中的任何不足之处在胶片上也就暴露无遗了。
拍8×10,有苦有乐,有悲有欢,有成功,也有失败,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没有什么关系,我曾对我的朋友说:拍8×10是我对传统摄影的一种体验和感受。为了这个,我计划用两年左右的时间,拍摄5-10幅长城作品,传达我20多年来用中小型相机拍摄长城时难以表达的情感。
- 关键字搜索:
- 感受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