胞弟要大婚的有感而发
我的QQ里没有外人全是家族,写出来只想给几个已婚或未婚的兄弟姐妹们看看。
在日本十余年,偶尔回国和几个小字辈的聚上了,也很难搭几句话,总在围着一双小儿女转。也听到他们相互之间对各自的恋情或婚姻怨声载道此起彼伏……,想是“少年不识愁滋味”吧,对姻缘之事还是迷茫又向往的“围城之势”。
记得十多年前在中国,那时很流行一些清末民初大户人家的连续剧。里面有这样一个情节,早起后各房都要向老祖宗请安问候,唯独有一房的两口子晚了些,那老人家倒不怪爷们,只拿眼睛白那媳妇家重话轻说,话里的大意就是如果一个女人让爷们家起晚了床就是大不孝,没有尽到妇人的本份……
当时我就想,真是封建社会的思想荼毒人啊,刚新婚自然是留恋于床第之欢,就晚了这么几分钟,长辈也不至于如此刻薄吧?!幸亏没出生在那个年代那种大家族,否则真会被那些森严的礼教窒息死。即使是现在,想必也会引起很多人的共鸣:过去的人为什么认为这样就是大不孝呢?
近来正在教儿女们背《弟子规》,自己倒受益非浅。里面有一句:“……冬则温,夏则静,晨则省,昏则定……”(冬天要让父母保暖不受冻,夏天要让父母凉爽不会热,早上起床后先向父母请安,回家后陪父母聊聊在外的事,让他们放心) 原来,这是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啊,难怪晚了老人家要说大不孝呢!那么,只怪做媳妇的没尽到妇人的本份又如何解释呢?这个就说来话长了。
有一篇文章里说:现在的许多年青人,都只把婚姻作为一种合法的满足个人色欲之心的方式,对待婚姻的态度非常随便,有的甚至乱性胡来。可古人对婚姻的认识却截然不同。《礼记•昏义》中有一句话“婚姻合两姓之好,上以事宗庙,下以继后世”。古人眼中结婚的目地在于种族的延续,以及对祖先的祭奠,并不是为了自己肉体的享乐。从这一点上看古人的观念真的与现代一些人有极大的不同。而且在古人眼中,婚姻是非常神圣的。《礼记•昏义》就写道:“礼之大体,而所以成男女之别,而立夫妇之义也。男女有别而后夫妇有义,夫妇有义而后父子有亲,父子有亲而后君臣有正。故曰:婚礼者,礼之本也。”从中可知中国古人认为:男女有别,绝不可乱来,更不可乱性;婚姻关系是血缘关系、姻亲关系、君臣关系等各种人伦关系、道德礼仪的基础,婚姻是神圣的,不可随意破坏;夫妇之间有义,一定要善待、体贴,并忠实于对方。
所以做为妻子,即使是丈夫不能节制的时候也要好言规劝而不是顺从行事,所谓“相夫教子”,对夫只能是相劝而不能象子女那样直接说教,尽管“三从四德”,在不正当的时候是绝对不能从,而是婉劝以达到夫君的醒悟,这才是尽到了妇人的本份。
兄弟姐妹们当中,唯有我始终是传统的,拿了结婚证才与男方同房行夫妻之事。而现在同辈中他们的同居也都被长辈们默认了。由此可见,就这短短的二十几年,中国人整体上的道德观念已经下滑到什么地步。如今的乱世末世,严谨如我父亲之辈对胞弟的同居也无可奈何,只说现在见怪不怪,人皆如此。殊不知身不由己的随波逐流就是推波助澜啊!
在网上听到父母长辈们给表妹提亲,给表弟提亲,现在又要给胞弟提亲,也会哑然失笑这种变异的“提亲”。古时提亲,那是真正的重大礼仪,提亲之后姻缘几乎就是九成定下了,不是死人翻船的事不可轻易悔约的。而提亲之前,男女之间有的连一面之缘都不曾有过,何况肌肤之亲?私定终身的事那真是屈指可数,就有那么一件也早被写成了坊间传闻,流传到现在却被人误解为,古人也是这样只不过表面上装作高洁罢了。其实,中国古代的文化都是修炼的文化。人有情,情生欲,欲望若不加以遏止控制,就会生成邪念,久之就会做出失德的事而酿成大错,错而不思过继续随欲纵容,这个人就堕落下去毁了。古也云:万恶淫为首。为什么有许多宗教都说末世的人行为都已经是在地狱以下了呢?看看现在广告,电视,小说,美术,音乐……无不充斥着情色肉欲。人们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没有了那种男女有别的礼仪,可以随便地开男女玩笑,甚至于长辈们也无视小夫妻之间的亲昵举动了。几千年承传下来的伦理道义已经被国人当作糟粕羞于提起,讲开放讲随大流。要知道,就是这些“糟粕”吸引了日,韩等小国来我东土大唐学“泱泱大国”的礼仪风范。而今出国旅游的中国人只知道感叹人家的素质好。
看过两遍韩国的《大长今》。第一次看时刚生完女儿,觉得太长太没有激情,里面的人头脑太单纯,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人上哪去找啊,后半部几乎是按快进看完的。六年后,再和孩子们一起看,感觉截然不同了。《大长今》太完美了,不论是故事的寓意,还是剧情,人物,服装,场景和音乐等等。那才是真正古人的生活,真正古人的言行举止呵。放给小朋友看,一点都不用担心对他们有什么不良影响。要知道我现在为了让孩子们了解中国的古代传统文化真是煞费苦心。六小龄童版的《西游记》和游本昌版的《济公》给他们看就没问题,只要是二十年前的影视都没问题,二十年后的影视我根本就不好意思放给他们看,无不充斥着色情床戏,只是暴露程度的多少而已。
《大长今》里面长今和闵大人的爱情,真正体现了古人对爱情的态度和表达方式。剧中最激情的也只是两个人在经历了很多磨难之后才有几次拥抱而已,无论在什么场合下至始至终互相都不直呼对方的名字,只是“徐内人”和“闵大人”,剧中的其他人物也都这样。有一次闵大人的眼睛直视长今的眼睛时间稍微长一点,双方就都耳热心跳起来,刚刚碰了一下长今的双手,长今就赶紧掉头跑开了。看到这一幕的我深受感动,古人再怎么喜欢对方思念对方,也仅止于“发乎情,止乎礼”,那不是现在人所说的“没用”“熊相”“胆子不大”“男人不坏女人不爱”这种畸语,那是真正因为喜欢才有的尊重与美好,既洁身自好又不侵犯女方,是真正体现了做人应有的本份与责任,真正对爱情的保留。
遗憾的是,今天的年青人很难理解《大长今》里面的爱情了。今天的年青人,不论男女都在追求如何让自己更有吸引力,为了体现自己的魅力和个性,费尽心机打扮性感,说些挑逗的话,标新立异,装酷装纯装深沉装另类……以此能牢牢拴住对方能达到不可磨灭的印象。再加上如今到处都在大肆宣传什么性爱技巧,性生活多有益健康有益于夫妻关系的稳定等等,十年前我不会觉得这有什么不好,还认为现在都是讲科学的,可以传统但别太封建。如今再回首,真是不堪!就是因为人类都在高调宣传这些,婚姻的真正意义就被扭曲变异了。在日本,年青人只是纯粹的喜欢,感觉好就同居了,或结了婚生了孩子还是离了;在中国的年青人比日本人更困苦,因为国情的不同都倾向于物质享受的崇拜,物欲还要在情欲之上再来参考再来选择,婚姻真正成了什么呢?
主持人都在用美好的语调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谁又知道这句话里着重强调的就是“多付出少索取”呢?
说“夫妻之间要相敬如宾”,都笑话“讲那么多客气干什么”,情人节送花,就“都老夫老妻了”。可知道,即使是有血缘关系的家族之间也有全套礼仪规矩,何况是两个陌生人?结为秦晋之好就有了亲缘关系,自然要行夫妻之仪。婚姻包含的内容很多,与社会的繁荣兴衰也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人类为了繁衍后代才有男女结为夫妻的制度,所以更确切地说,婚姻具备着很大的责任。首先是尽孝道,双亲要两个人去赡养终老,其次再是尽人道,要生儿育女,先生后育,教育好子女才能为社会做出贡献,最起码不能危害社会,而是有益于社会,做到了这些才算尽了天道。说起来容易,要做到很辛苦很难,要付出很多,牺牲很多。没有责任感没有道义是做不到的,只以自我为重也是心不甘情不愿去做的,做了也达不到好的效果反而会怨气冲天。古代婚姻中的热情是注重心灵和精神上的交流与默契,不是肉欲之欢,所以一旦有了孩子之后,相互之间就更注重言行举止,因为在人子面前要言传身教,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有个好影响,淅淅地床第之欢会减少自律。随着年岁渐衰,互相之间更感激对方共同包容扶持了这么多年,敬意也会逐年加深,感情也就越恒久。
台湾作家龙应台的《我们的中国梦》:“台湾所有的小学,你一进校门,当头就是四个大字:‘礼义廉耻’。进入教室,简朴的教室里面,墙壁上也有四个大字:‘礼义廉耻’。如果一定要我在成千上万的‘格言’里找出那个最最基本的价值的基座,大概就是这四个字。小的时候跟大陆一样,四周都是标语,只是内容跟大陆的标语不一样。最常见到的就是小学里对孩子的解释:礼,规规矩矩的态度;义,正正当当的行为;廉,清清白白的辨别;耻,切切实实的觉悟。上了初中,会读文言文了,另一番解释就来了:‘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管子牧民篇》‘然而四者之中,耻尤为要。人之不廉而至于悖礼犯义,其原皆生于无耻也。故士大夫之耻,是为国耻。’”
而我们大陆的标语是什么呢?你们还记得吗?———“坚决拥护XX党”“做XX主义的接班人”“响应党的号召做个好学生”……我们学到的是什么,只是一些斗争哲学,学会了嫉妒,防范,颠倒黑白……做人最基本的礼仪我们压根儿就不知道也不相信这些,“礼义廉耻”对我们来讲很空洞很好笑,记得小学三年级时我给人家陪道歉:“对不起。”对方说:“对不起?对不起值多少钱一斤?”再看看日本的小学校,刚入学要学很多寒喧语的敬语,隔段时间会让学生带一份调查表让家长填最近有没有使用寒喧语,说了多少,什么时候说的……日本人认为刚入学的孩子学好这些比知识更重要。其实和台湾是一样的,再追究远一点,和中国古时候是一样的,中国古代,孩子进了学堂,首先学会的就是“洒扫进退”等做人最基本的礼仪,其次再读《三字经》,《弟子规》进行文本教育。这些才是真正具备好素质的教育方法啊。“仁义礼智信”才能规范人类的道德,社会才能真正繁荣昌盛。否则,家不成家,国之不国啊。
古人重德行善,“女子无才便是德”。过去的女子,不能随便出门,在闺房中要学习很多才艺,这是有钱的人家才能有这个条件,那穷人家的村郊女子,没有这个条件也没有这个时间去学,每天的农活都忙不过来呢,但是,人家无才却具备了德——有好的性格和端正的品行,这尤其重要。可见古人把这个德看得是很重的。《弟子规》开篇就讲:“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汎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首先要先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友爱弟妹,然后说话要谨慎,对别人要有信用。而且要对大家有博爱的心,亲近品德好的人,如果以上所说都做得到,之后还有余力,就可以去学习文学书籍等知识)。以上的仁义礼都做到之后还有余力就可以学习,从中看得出来德大过于才的,所以过去评价一个人“德才兼备”,德在才的前面,如果一个人才学再高,却没有德,就会说他“持才自傲”,言下之意就是才学根本就不能代表什么,以德服人才行。
你看,过去的人若是受到仕途不顺,商机渐危或是感情受挫,家道中落等打击,大都会以或吟咏诗词,或吹弹礼乐,或竞棋作画……都寄情于这些高雅的方式来舒怀解闷。过去的人,就是没有学问没进过学堂的农民解难,他们却会吹奏某种乐器,一个打柴的樵夫都会吹个笛子。而今天的人,有时间就是上电脑,打电玩游戏,K歌,受点什么伤害就自怨自哀地不行,然后就纵情于声色不停地结交异性来填补空虚。比一比吧,古人是如何自律有德,今人又是怎样纵欲造业!
如果现在的年青人都受一点过去的教育出来的话,中国今天的社会问题也不会如此严重突出。我之所以在婚姻问题上保持了传统,还是因为我从小跟着爷爷奶奶长大,特别是爷爷对我的教育影响很大。爷爷到老都是“非礼勿视”的作风,奶奶不准我站着抖动小腿讲话说是“女流氓的样子,轻生骨头”,爷爷骂我“男笑三痴,女笑三贱”,在家里跟奶奶讲班上的女生喜欢哪个男生等等,爷爷就会横眼睛垮倒个脸说“冒得规矩不知羞耻”……虽然长大后跟了老爸老妈一起住时,老爸认为他们的教育方式太死板不开明,但现在想来幸亏是因为受了爷爷奶奶的影响,从小就根深蒂固了那个“耻”的观念,没有做出他们所认为的伤风败俗的事来。
今天人人都把同居,二奶,一夜情,婚外恋当成了家常便饭,那搂抱亲吻真是小儿科!但是在爷爷奶奶那个年代,就说近一点的,就在三十年前,那不就是伤风败俗么?那个时候离个婚都不敢讲的。
讲来讲去,只想说,爱情,婚姻都是定好的缘份,尤其是已经结了婚或是已同居(那也是有了夫妻之实了)的,就不要再犹犹豫豫又怨声载道了。好好珍惜现在的人,再理智地包容忍让一下,谨慎地考虑将来之后就要真正互相依靠扶持了。有问题有磨擦,那都是你们自己选择了之后要义不容辞去解决的责任,动不动就分就离只能是逃避,说白了就是自己不想去牺牲去付出去吃亏,都想对方先让步之后自己再松口,这样只会永远僵持下去成为死胡同。将心比心,往往那个先退一步的人才是真正的“海阔天空”啊!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非诚勿扰`2》的影片中秦奋告诉李香山的这句话一语道破了人生的真正意义。
你觉得他对你怎么这样,凭什么这样?!唉呀,那个愤愤不平哪,其实有没有想过,人生无常,几度轮回,万世万物都不是无缘无故而是有因缘关系的,他(她)对你不好,也许你上辈子对他(她)不好,算了,拈不上筷子的小事让一下,只当还他(她)的,凭什么这样子还要对他(她)那么好,也许以前他(她)有恩于你,你就要报恩。生生世世欠下的债你不还行吗?不怎么待见他(她),都还对你死心塌地,那可能他(她)要报恩,你不让人家还那也不行哪,对吧?所以说“人生就是一场修行”。
最后劝兄弟姐妹们要尽量做个守德之人,宽以待对方,多为别人着想,不要为一点小事情就一发不可收拾,只要不是违反了你大原则的事(话说回来,我所说的是普世的大原则而不是个人狭隘偏执的大原则)就多包容一下,不要光挑人家不看自己,做个有德之士,唯有这样才是顺应天道,自然就会诸事都顺了。
“荡荡天门万古开,几人归去几人来”,宋朝大预言家邵雍的传世之作《梅花诗》的前两句,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人生就是一场修行”。金玉良言,趁着在这末世能得人身,大家都好好修行一番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