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人喜红,如其延绵数千年而不灭的热情。《说文·羊部》中写到:“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羌,即当时中原部落对西部游牧民族的泛称。“羌”字的出现可追溯到殷商时代的文字甲骨文,距今逾3000年,是其中唯一一个关于民族(或氏族、部落)称号的文字,堪称中国人类族号最早的记载。氐羌族群绝不是一个单一的民族,他们有不同的语言、服饰、习俗等,唯一的共同点可能就只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
经过数千年的洗礼,一部分古羌和中原人融合,成为今汉族的先民,一部分西行或南下,与当地土著居民融合,成为汉藏语系汉族、羌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先民,如藏族、彝族、纳西族等。今天的羌族只是古代一部分羌人的后裔。
现代的羌族主要聚居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大陆板块数千万年的挤压让这里崇山峻岭,地势险要,自然落差很大。羌寨的主要建筑碉楼,修建时会挑选地形地势,同时考虑水源、风向、向阳等因素,一般选取沿河谷的高山上或半山腰有耕地和水源的地方依山而建,数十家聚居为一寨,然后分台筑室。选材时充分利用河边的石块和山上的黄土。所以,羌族也被称为“云朵中的民族”。两山相望,青山中古朴的碉楼让人仿佛回到上古时代,不知今昔。
同很多少数民族一样,羌族并没有形成自己的文字。岷江、湔江上游地区羌族因与汉族人民的长期交往,很早就通用汉文,中古羌人在西夏王朝建立者元昊的大力主张下还创造、使用过西夏文字,但终究没有一种属于羌人自己的文字。因此,世代口授就成为羌族沿袭文化最重要的途径。羌人把历史、生活、习俗,以至神话传说、寓言故事编成歌曲,便于传唱。在口授和传唱的过程中,每个人又会加入自己的理解,加之时间的推移和观念的改变,羌族的历史如活水般,新鲜不腐。
不过,这种活力的代价就是让整个羌文化系统格外脆弱,2008年突如其来的汶川地震,瞬间使羌族人口损失近10%。环环相扣意味着牵一发而动全身,地震带走了很多羌文化的传承人,其中还有不少几成绝唱的民间老艺人和羌文化研究专家。羌文化绵延数千年,是否将断绝于这灾难面前,羌人能否像其热爱的红色那样继续热烈而鲜活地生活下去,也许行动中的保护者们能够给我们答案。
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简介
羌笛是羌族特有的一种单簧气鸣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用当地高山上生长的油竹制成,长约15至20厘米,体长而细。制作时把洞孔大小一致的竹管并在一起,用丝线缠绕,管头插有竹簧。西汉前,羌笛上有四孔,公元1世纪时由音乐家京房加一高音按孔,成为五孔。东汉马融在《长笛赋》中曾有“近世双笛从羌起”的记述。发展到近代,羌笛已成六孔。
羌笛音色清脆高亢,加之双管制作的律差,双簧共振的音响,其音质和旋律独具特色,它最适于独奏,有十余首古老的曲牌,乐曲内容相当广泛。
吹奏羌笛时主要采用鼓腮换气法。这种吹奏技法原本用于唢呐,即把两腮鼓起,存入余气,在用鼻吸气的同时,用腮中余气吹奏,如此往复,曲调得以延绵不绝。这种技法鲜有用于普通笛子之上,由于普通笛子并非像唢呐一样是由簧片振动发音,而是借助空气振动和气柱共鸣,鼓腮造成的口形走样将直接影响最终音色。羌笛作为一种通过簧片振动发声的乐器,鼓腮换气法自然而然地被沿用了过来,这样,羌笛演奏者可以一口气吹奏几分钟,甚至整个一首曲调。从这个角度讲,羌笛和普通的笛子完全是两种概念不同的乐器。羌笛的演奏中还有喉头颤音,手指上下滑音等技巧,要求技艺很高。四川茂县三龙乡合心坝村王国亨,是羌笛的制作技艺与演奏传承人。一手古法手工制笛的技法,如今面临失传之虞,年轻羌人更喜欢借助现代工艺。
在羌笛受到越来越多关注的同时,羌族的瓦尔俄足节也被收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瓦尔俄足节在汉语中俗称“歌仙节”或“领歌节”。是主要由羌族女性参加的习俗活动,带有浓郁的原始母系崇拜的遗迹。
羌绣是羌族的另一特有手工艺。在四川民间刺绣工艺中有“南彝北羌”之说,羌绣已自成体系,形成独有的风格。其图案式样古老悠久,从茂县、汶川出土的“绳纹”陶罐和龙溪乡阿尔寨等出土的西周青铜器“饕餮”纹样得到证实,在岷江上游的古羌聚居地,世代传承的羌绣早已对此纹样广泛应用。羌绣针法繁多,或粗犷豪放,或朴素大方,是每个羌族女子的必修课。2008年6月,羌族刺绣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用馍馍做成太阳、月亮和山形,也许只有心怀上古、敬畏天地的羌人才能想到。每逢瓦尔俄足节前夜,羌寨妇女都会围聚在火炉边,一起制作这节日的食品。馍馍是羌族人日常饮食中最主要的主食之一,制作时,把玉米面和白面混在一起,和匀,置于炉灶烘焙。节日里的馍馍最后要特别在上面勾画纹样,并捏成太阳、月亮或者山的形状,专用来祭祀女神。瓦尔俄足节主要由妇女主持和举办,足见其原始母系崇拜的遗迹。农历五月初五之前,由会首组织数名净身妇女,手持贡品,敬祀歌舞女神莎朗姐,请女神赐以歌舞,谓之“引歌”。次日,妇女们忙碌地准备美食,未婚女性则精心为情人准备亲手绣制的礼物。初五当日,萨朗是活动的主要内容,由老年妇女领跳,之后,再逐一将歌舞传授给下一代。在三天欢庆中,妇女们忘情欢跳萨朗,农事和家务事皆由男性羌民操持。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