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公众的愤怒能令中国银行业模式走向破产

作者:欧阳德  2012-03-23 12:03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之后不久,中国银行业就面临着麻烦,这一点似乎是显而易见的。

中国政府指示银行向增长放缓的经济大举放贷,银行则报以热烈回应,其热烈程度反映出了国有机构的服从意识。2009年,中国银行业的放贷规模激增,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这注定要引发一轮违约潮——或者说非常多的外部人士持有这样的看法。

但是,这种情况并未出现。未来两周,中国各银行将公布2011年业绩报告,预计它们的不良贷款率会小幅上升至1%左右,完全不值得恐慌。

它们的成功秘诀是什么?是政府管制。最早让银行痛苦不堪的政府管制,后来反而成了它们的救命草。

危险的苗头刚一出现,中国政府就策划了一连串的银行股增发,协调了大量问题贷款的展期,出台了减轻企业还款负担的计划,并且承诺为部分贷款提供担保。

国家控制的银行体系具有毋庸置疑的好处。当面对市场动荡时,西方的银行使问题更加恶化。它们彼此之间更加惜贷,把市场对少数机构的担忧转变成整个银行体系的信用紧缩。但当中国面临贷款收缩时,政府只需要指示银行增加放贷。

然而,说中国银行体系有一些优点,并不意味着它是世界银行体系的典范,或者对中国来说仍是合理的模式。

批评人士经常提到中国银行模式所蕴含的经济风险。不良贷款未充分确认,资本大范围错配。这些隐患总有一天会酿成恶果。

然而,对中国银行体系而言,更大的危险可能是政治危险。公众对银行业的巨额利润和垄断日益不满。虽然这还不至于在北京引发“占领金融街”运动,但由于努力为银行辩护,监管者们发现自己已陷入尴尬境地。

在本月召开的中国一年一度的“两会”上,这一话题被数度提及。在一次会议上,一位记者向央行行长周小川提问,他对银行的“暴利”有何看法。结合实际数据来看,过去5年,中国最大银行中国工商银行(ICBC)的平均利润增长率达到了35%。分析师预计,中国工商银行下周公布的年度净利润将达到2080亿元人民币(合329亿美元)。

周小川提到了银行业以往的情况,称过去有些盈利很好的(外国)银行现在的情况却很糟糕,这和经济周期关系较大。

虽然他说的可能是实情,但这种周期性趋势对中国仅仅部分适用。在最近一轮经济周期进入最低点的2009年,中国银行业的利润增长率仍达到14.6%。

在中国总理温家宝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对于如何看待财富差距日益扩大的问题,温家宝的回答颇像美国竞选活动中才会有的措辞。温家宝呼吁限制高收入者的收入,包括银行高管的收入。他表示,要增加中等收入者的收入。

在中国,人们的批评主要集中在对储户不利的银行业规定上。根据政府的规定,存款利息的上限比贷款利率低3个百分点左右,这保证了银行能轻松地赚到利润。据监管机构的数据,息差带来的利润占银行利润的三分之二。同时,由于政府禁止私人集团开办银行,国有银行在银行业的垄断地位十分稳固。

中国银行业协会(CBA)副会长杨再平竭力把银行家描述为广大民众利益的积极捍卫者。“银行业利润高增长对整个社会而言是利好,”他上周接受中新社(China News Agency)采访时表示。“现在银行发展态势良好,不需要救助了,不需要纳税人拿钱了,这是好事吧?”

杨再平没有说到点子上。中国确实没有付出直接为银行纾困的代价,但是,设定存款利率上限和限制银行业竞争的规定,却把大量隐形税加在了储户身上。

批评归批评。对于中国那些被宠坏的银行而言,更令人担忧的问题是,遭遇挫败感的储户正在采取一种可能对银行造成实际伤害的行动:不是投诉或抗议,而是把自己的钱从银行里取出来。

中国的储户正在把钱存到传统银行账户以外的地方,购买品种日益繁多的“理财产品”。理财产品向储户支付更高的利息,迫使各家银行展开利率竞争,这会侵蚀银行的利润率,并最终降低其利润。

尽管危机远未发生,但这一趋势值得银行警惕。令中国银行业模式走向破产的,可能不是纯经济因素,而是公众的愤怒。

原题:中国大银行不讨好

来源:金融时报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