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李满天下
过大年了,我们国度的传统就是在这个时候去看望老友亲朋,拜访长辈和那些有恩于我们的人,顺手带点礼物,略表心意。
那么此时很多老师或者老师傅们都会很自豪的说出“桃李满天下”的话语来。那么今天我们就说说这个词的来源。
相传春秋时期,魏国大臣子质学识渊博,才高八斗。因得罪了魏文侯,便跑到了北方一位朋友的家中躲避。因朋友家里也很清贫,子质不想给朋友增加负担,后来决定开个学馆,收些学生读书以糊口。子质收学生不论贵贱,一视同仁。
学馆院子里有桃李树各一颗。树下是学生拜师行礼的地方。子质经常告诫学生要象桃李一样开花结果,有所造就,才能为国家承担起一份责任。后来在子质的严格教育下,很多学生都成了国家的股肱之臣。这些学生后来为了感念子质的教育之恩,也在自己院子里栽了很多桃树和李子树。
后来子质周游各国,遇到了很多他当年的学生,便高兴的说:“我的学生真是桃李满天下呀!都很有前途。”
后来人们就用“桃李”来代指学生。而“满天下”就成了对老师教育成果的一种溢美之词。
春联
在过大年的时候,除了守岁、吃年夜饭、拜年等习俗之外,还有一种习俗就是贴春联。
那么今天是腊月二十八,我们就说说贴春联的习俗是怎样来的的。
据《后汉书.礼仪志》记载:“正月一日,造桃符著户,名仙木,百鬼生畏。”可见最初的悬挂刻有仙人名字的桃符,是为了驱除鬼怪的。
传说,古代有一种凶猛的怪兽,十分厉害,无人能敌。后来两个山中的仙人,用桃枝降伏了怪兽。于是在民间就流传下在桃枝上刻上两位仙人的名字来镇邪、驱妖的风俗。
桃符演变成春联,源起于五代十国时期,在后蜀国君令大学士张逊在桃木板上题字。国君一看张逊写的不对仗,于是提笔写道:“新年纳余庆 嘉节号长春”这便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一副“春联”但是此时“春联”一词还没有出现。
后来,随着纸张的出现,人们便将厚重的木板桃符变成轻便的纸张。
真正出现“春联”这种文化形式是在明朝时期。据《簪云楼杂话》记载说:明太祖朱元璋规定,无论公卿士庶,都要贴一副春联,而且皇帝会亲自检查。于是大街小巷都贴满了各色春联。据传在朱元璋检查的时候,只有一个屠户人家没贴春联,朱元璋于是提笔写上:“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隔断是非根”的对句。后来经过朱元璋这样一提倡,春联这种文化形式也就逐渐的走入了百姓的生活,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春联又称对联,在过大年的时候贴出去,表达人们的一种期望、一种憧憬。只不过现在在大陆世面上的对联由于受邪党文化的熏染在内容上充满着对金钱和财富的一种狂热的追求而且对仗也缺乏工整了。
来源: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