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在瑞士看印度游客PK中国游客(组图)

 2011-12-10 15:36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7


瑞士多山,或秀美或峻险、或苍劲或柔美,到了瑞士岂有不登山的道理?

瑞士铁力士山就是这样一个集秀美与险峻于一身的山峰,冬季适合滑雪夏季适于避暑。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来自中国印度的游客也越来越多-就在我登铁力士山的半天时间竟遇到了不下十个来自中国的旅行团以及两三个来自印度的旅行团-在我看来,这两个东方古国的游客无异于在此上演着一场场特殊的较量-即文明教养与综合素质的较量。


第一场较量中国游客告负-这个来自南方某省的旅行团叽里呱啦地高声喊叫着,即便走进狭小的玻璃缆车也止不住高声说笑,使得小小的空间几愈爆棚。相反,来自印度的游客则似乎无心恋战而显得无声无息……

这是铁力士山上的中文说明,当走出缆车看到这熟悉的中文字以后许多游客立刻激动地喊出了声,其实在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的今天我们大可不必为了看到用方块字标注的地名说明等等而受宠若惊,你可以想像一下,英美的游客会否因为某国某地的旅游景点用了英文标注而大惊失色大呼小叫呢?


中国游客接二连三的喊叫发生在他们看到这幅广告之后


以及看到“欢迎”的字体以后-或许是因为此地还没有使用印地语标注,所以印度游客经过的时候并没有表现出丝毫的激动。


中国游客输了的第二场是在走下这种方形缆车进入三百六十度旋转缆车的时候。

看看这张照片,一部分中国游客看风景的心情过于急迫,纷纷挤到靠窗的位置-这里更适于欣赏舱外的景色,而印度游客似乎在这场争夺中败下阵来,然而“失败者”反而获得了某种胜利。其实从我拍照的角度就能看出来,我的位置也是比较靠后的,而其实原本我也是靠窗站立的,一个男同胞竟生生挤到了我的前面……。


铁力士山上常年积雪,能够在盛夏的季节登上雪山着实是种惬意。


山上的积雪与山下的绿色形成季节的反差,看上去更是别具风格。


铁力士山的山顶之上雾气弥漫,气温也急降到零度左右,这样的气温刚好适于开展一系列的雪上娱乐活动。不过,在开放式的缆车之上,印度游客又在无声的较量之中胜了一场。

其实我早已观察到瑞士人在乘坐这种开放式的缆车时随时与对向过来的其他游客挥手致意,印度人似乎很善于学习,他们在遇到其他国家的游客时也会学着瑞士人的样子挥手致意,而对面过来的中国游客一般情况下是没有这个雅兴的……图为正在向我挥手的印度游客,最右面那位女士甚至喊出:“欢迎来印度”的“广告语”来。


其实铁力士山也意识到了不断壮大的印度游客群体,特地在山顶上立起了印度著名影星的画像。


铁力士山的三百六十度旋转缆车。


旋转缆车能让你环顾360度的景色。


随着缆车的上升或者下降,你还可以见到类似垂直气候带所特有的那种从夏季到冬季以及从阔叶植物到针叶植物以及最后过渡到冰原的奇异景象。


高海拔之处的针叶植物。


山坡上的温带草原。


山谷的湖泊及阔叶植物。

以上是旋转缆车带给人们的不同的视觉角度-其实我们何妨也换个角度看待印度游客“战胜”中国游客的问题呢?我试着询问了一些印度游客,实际上他们这些能够走出国门前往欧洲旅行的印度游客在国内来讲还属于比较高端的人群,或者属于商人群体或者属于专业的科技工作者,他们之中鲜有普通的工薪阶层。我和一个印度老人聊了几句,他说他们的团中有好几个都是科学家-在印度科学家的收入应该也是远远地高于普通人群的吧。我问他倘若是一个中学老师或者普通的政府工作人员能否出国旅行,老人用肯定的语气回答说:不行。他告诉我印度教师的收入还不足以支持他们前来欧洲旅行,(收入)太低了……和印度老人简短的几句闲聊似乎也让我们看清了这番比较的“不公平”之处-来自中国的旅行团人员构成更为广泛,其实这反而从另外一个角度证明了中国人收入水平乃至生活水平的普遍提升吧,尽管这种提升本应该具有更为广泛以及更深厚的基础……

来源:新浪博客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