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6月30日中午,彭德怀坐火车经过河南信阳地区,看到站台上的逃荒饥民,中饭吃不下去。[1]
7月2日,号称“神仙会”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庐山正式开始,毛泽东提出19个问题要大家讨论,第一个问题是“读书”,第二个问题是“形势”……
7月3日参会人员按大区分小组讨论。西北组讨论会上,与毛泽东同样出自湖南湘潭的彭德怀说话了:“毛主席家乡的那个公社,去年搞的增产数,实际上没有那么多嘛。我去了解实际只增产13%。我又问了周小舟,他说那公社只增产14%,国家还给了不少贷款和帮助。主席去过这个公社,我曾经问过他,你了解怎么样?他说没有谈这个事。我看他谈过的!”彭德怀第一次发言就涉及毛泽东,并且指出他做人不诚实。[2]
往后几天,彭德怀在西北组继续放炮:“人人有责任,人人有一份,包括毛泽东同志在内。‘1070’是毛主席决定的,难道他没有责任?”“过日子,国家也要注意,风景区、人工湖可以慢点搞,浪费很大。”“国家那样穷,好多省都给毛主席修别墅,搞什么名堂?这总不是毛主席让搞的。”“农村四个月不供油,办得到吗?完全是主观主义!我一回国看到这个电报,就打电话提意见,你们提了意见没有?抵制了没有?”“什么‘算账派’、‘观潮派’,……帽子都有了,对于广开言路有影响。有些人不说真话,摸领导人的心理。”[3]
彭德怀在小组七次发言,对1958年以来的错误谈了许多批评性看法。同时感到会议中对讲错误有压力。7月10日,毛主席布置讨论修改《关于形势和任务——1959年7月2日至X日庐山会议议定记录(修正草案)》[4];并且于当天下午召集会议发表长篇讲话,先讲了会议初步安排到7月15日,延长不延长到那时再定。讲了大跃进以来得的是什么,失的是什么:“从具体事实来说,确实有些得不偿失的事。但是总的来说,不能说得不偿失。取得经验总是要付学费的。全国大办钢铁,赔了二十多亿,全党全民学了炼钢铁,算是交了学费。”“从局部来讲,从一个问题说,可能是十个指头,九个指头,七个指头,或者三个指头、两个指头,但从全局来说,还是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的问题。要找问题,可以找几千万件不对头的,但是从总的形势来说,就是这样:九个指头和一个指头。”[5]
毛主席用时间有限和自己的糊涂认识、强词夺理来继续刺激彭德怀,好让这位耿直的元帅尽快将把柄递出来。
7月12日,彭德怀从周恩来那里开会回来,对随行参谋王承光说:“这次会议开了十多天,味道不大。小组会上尽讲些一般性问题,听不到思想性问题。我在西北小组讲了一点,简报上还没有看到,恐怕还不会引起大家注意。……我有些问题又不好在小组会上讲,想给主席写封信,让主席讲一下才有作用[6]。”也是这一天,周小舟、周惠、李锐找到彭德怀,向他谈了毛泽东前一天晚上找他们谈话的情形——毛泽东说到“会议不应有什么压力,什么问题都可以谈”,还说“国乱思良将,家贫思贤妻”。[7]
彭德怀在内心有话要说而找不着毛泽东当面说,如鲠在喉、不吐不快,以及从与自己意气相投的周小舟、周惠、李锐那里传过来的毛泽东的热力联合作用下,便于13日开始起草,14日送给毛泽东一封信,重点对1958年以来的错误及其经验教训提出了自己的意见。由于是私人信件,开头先写明“这次庐山会议是重要的。我在西北小组有几次插言,在小组会还没有讲完的一些意见,特写给你作参考。但我这个简单人类似张飞,确有其粗,而无其细。因此,是否有参考价值请斟酌。不妥之处,烦请指示。”[8]彭德怀这封有点像《明史·海瑞传》中海瑞给嘉靖皇帝的信送给毛泽东,算是将自己的把柄送到了毛泽东手里。大鱼入网,初定15日结束的庐山会议该延长了。
注:
[1]王焰:《彭德怀年谱》,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38页。
[2]赵志超:《毛泽东十二次南巡》,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第117页。
[3]王焰:《彭德怀年谱》,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38-739页。
[4]张晋藩、海威、初尊贤:《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大辞典》,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363页。
[5]逄先知、金冲及:《毛泽东传(1949-1976)》,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971-973页。
[6]王焰:《彭德怀年谱》,北京: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40页。
[7]李锐:《庐山会议实录》,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61—63页。
[8]《彭德怀自述》,北京: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69、281页。
- 关键字搜索:
- 彭德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