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借贷危机解套再贷6百亿?专家反对(图)

【看中国记者张佑宇综合报导】温州中小企业倒闭潮越演越烈。日前有媒体报导,9月底,温州市政府向浙江省政府提交有关金融稳定再贷款请示,计画向人民银行申请再贷款600亿元。对此,许多专家表示反对意见。分析指出,政府的“掠夺之手”才是问题所在,而更根本问题在体制本身。

多米诺效应 资金链危机越演越烈

据《潇湘晨报》报导,此次温州“跑路”的企业老板涉及的资金大都达到几千万、数亿元的规模,有的规模甚至在10亿元以上,而这背后都牵扯到利息高昂的“民间借贷”。

与此同时,由于企业间在借贷时往往相互担保,一家发生破产倒闭势必危及互保企业,所谓“一倒一大片”,形成多米诺效应。温州市信用担保行业协会会长郭炳钞说,目前温州经济遭遇的资金链危机“形势非常严峻”。

据龙湾区法院最新统计,9月份已有190起高利贷案件、近3亿元标的额,而去年全年该院查处高利贷立案标的总额也只有3.6亿元。

事件引起中央关注。国庆期间,温家宝总理带领央行、财政部、银监会等部门负责人,到浙江调研经济问题,要求1个月内稳定温州中小企业局势,整顿金融秩序。

温州政府计划再贷款600亿元 专家反对

10月9日,有媒体报道称,“9月底,温州市政府向浙江省政府提交《关于要求申请金融稳定再贷款的请示》,由省政府出面,向人民银行申请金融稳定再贷款600亿元,期限1年,专门用于支持温州银行机构增加对困难企业的融资规模,防止发生系统性风险,维护地方金融稳定。”

昨天温州市金融办工作人员向《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证实,9月底时确实看到有一个600亿元再贷款的请示初稿,但尚未见批文下来。中国人民银行温州市中心支行相关人员则表示,内部曾经口头上讨论过,但尚无实际动作。

对于温州市政府计划再贷款600亿元一事,许多专家表示反对意见。

专家们指出,出资救市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反成为高利贷抽身的救命稻草。同时,政府是否有权用纳税人的钱为问题买单也值得商榷。而最根本问题,在于体制本身。

著名经济学家马光远认为“没有任何风险比金融业不开放更大”,要化解民间借贷的风险,必须放开民间金融,打破主流金融机构的垄断。

温州当地一位担保业人士怀疑,“相关部门连从银行流出的进入高利贷市场上的资金都难以监管,如何监管这些资金来源多样、流向复杂且灰暗的高利贷链条?”

广东金融学院中国金融转型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陆磊表示,政府及相关部门根本不应该参与监管高利贷。任何监管都会产生费用,纳税人没有义务为这些炒钱的高利贷主买单。

政府的“掠夺之手”是问题根本

财经网刊登中国企联经济学博士冯立果文章评论指,这是一场比2008年还要严重的中小企业危机,而政府这只掠夺之手,正是温州模式走向衰落的直接力量。

文章说,进入本世纪以来,温州模式发生了很大的转型,即企业家不再专注于实业,有的甚至不再做实业,而是转向了虚拟经济部门,包括炒房产、炒农产品、做PE。而造成这种转变的重要原因,是因为“中国制造业的营商环境太差了,利润太薄了,做实业太难了。”这导致企业主转向投机炒作的泡沫式经济。

现在一方面是温州中小企业很“差钱”,融资难,另一方面却是温州商业银行存款达到7000多亿元,周转于各地房地产市场、农产品市场、收藏品市场、PE市场的流动资金更数不胜数,充分说明温州庞大的资本没有投资出路,只能“流窜”于各种投资品市场。但温州资本不是不想转型升级、不想投资,但体制障碍总是无法踰越。所谓玻璃门、弹簧门都是假象,真相只有一个就是垄断门。

冯立果最后评论指,我国是逆世界潮流而动的“官办经济”,而非“民办经济”。政府制定了高昂的税负,使中小企业尤其制造业企业负担沉重;也制造了掠夺性的“官办商业银行体系”,将实业部门创造的利润源源不断地掠夺进政府的腰包;制造了垄断性的国有企业部门,控制着中国的钱流(商业银行)、物流(民航、铁路、航运)、能源流(石油、煤炭、电力)、信息流(电信、邮政),占据在民营企业的产业链上游,源源不断地吸取民营企业创造的财富;更不用说民营企业所遭受的“吃拿卡要”等无处不在的腐败行为。因此毫无疑问,这只“看得见的手”是一只掠夺之手,它是温州模式走向衰落的直接力量。

现任温州市经济学会会长马津龙表示,目前的政府干预更可能是紧急情况下的一种临时性措施,要长期性根本地解决困境,还要期待更多政策和体制上的突破和改变。

《看中国》近来多次报导分析此倒闭潮造成的危机风险。专家指出,从民间借贷着手不是治本方法,只能从解决整个机制着手。中共一党专制政府下所产生的诸如“三公费用”、“土地财政”等体制怪兽,是问题的毒瘤所在,不破除这个体制,一切问题无从谈起。

本文留言

作者张佑宇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