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解唐玄奘西天取“经”
说到唐玄奘,人们多会想起《西游记》中那位肉眼凡胎,人妖难辨的懦弱和尚唐僧的形像。而研究文史的一些学者们对唐玄奘的印度西天取经却多有把事实说清的愿望。
可是家喻户晓的唐僧形像在人们心中的留存却远远超过对历史人物正确与否评判的必要。明朝作家吴承恩的小说《西游记》又被后人堪称世界文学瑰宝,四大名著之一。这些状况自然的带着我们去思考一个问题,这样一个历史人物在文史中是截然相反的记述,到底是为什么呢 ?常言道: 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历史上对某个知名人物形像以这样的形式强烈淡化并不多见,因此一定有他的内在因由。让我们站在历史的舞台上,打开不同的时空一探究竟。
从佛教的演变看出端倪:
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七七四十九天开功开悟,彻悟了他那个境界的法理,后来根据当时人们的接受能力传出了罗汉法。那是释迦牟尼佛在无边宇宙大法中证悟出了这部分法理, 拿出来传度于人。
当年跟随释迦牟尼佛修行的弟子一天只做三件事:听释迦牟尼佛讲法,打坐实修和捧着钵化缘。释迦牟尼佛在世时没有佛经,只有戒律。他圆寂后不久,他的弟子就开始根据自己的理解解释释迦牟尼佛讲过的话,改动了佛陀当时传的法,最后有弟子根据释迦牟尼佛对上部座弟子讲的一些高层次的理创立了大乘佛教,与释迦牟尼在世时传出的法面目全非了。五百年后人们才系统整理出现在的经书。五百年后正处于汉朝。相隔几百年,可想而知佛经中记述的有多少是释迦牟尼佛当时传的真言。
唐玄奘就是在佛教这样演变的背景下,于贞观三年(627)去印度取经,实际上取的是改良后的大乘佛教。所谓改良,也就是说是那些在修行过程中的和尚在他的那个境界中知道了一些理去写出一些自己参悟的东西,也参杂在五百年以后系统整理出来的释迦牟尼佛的经书中,那已经不是释迦牟尼佛当年传法时讲的真正的法理了。
史书上记载的唐玄奘是什么样的僧人呢?几乎所有的记述中都是这样称赞他的“取经和译经无疑对大乘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作用。”
还有这样的记述:
“戒日王决定以玄奘为论主,在曲女城召开佛学辩论大会,在五印18个国王、3000个大小乘佛教学者和外道2000人参加。当时玄奘讲论,任人问难,但无一人能予诘难。”
这些表明,当时唐玄奘以钻研佛教教义为主,以掌握佛经的多少来衡量修行的标准了,后来佛教的僧人也多在这方面下功夫。
有研究佛教的人看到了这样一个现象,得出了一些结论。一位前驻印度的文化参赞在撰文中引述被誉为国学大师、专门研究、通晓各种与古代梵语等稀有语言其在远古时被用来记述经书的语言为权威的翻译家季羡林先生曾经在《佛教十五题》一书《倒流》一文中写道:“如果我们客观地深刻地观察一下,就可以发现,说佛教是无神论,在某种意义上是正确的。我们不妨 粗略地将佛教分为两个层次:高和低。低层次的佛教烧香拜佛,……高层次的佛教信徒,虽也难免晨钟暮鼓,烧香礼拜;但是它们的重点是钻研佛教教义,就像是一 个哲学家钻研哲学。”
从世人的评论中我们已经看到,今天的佛教,已经不能使人修成佛,僧人的行为已经使对佛有虔诚信仰的人,认为修佛只是研究佛学,撰写个人对佛经的认识,以掌握经书的多少为标准了。
因而不少学者也认为唐玄奘热衷于获取的“真经”不过是当时佛教学者的一些论述,并非佛陀真言。
近代人已经看到了这一点,佛教已经不能使人单纯的认为是修佛,而是多以钻研佛教教义为重点,致使当今的研究者已经认为既然是研究教义那麽与人间的哲学也就没有太大的差别了。与当年释迦牟尼佛带着他的弟子在深山、山洞里单纯的修行、修佛的原始佛教已经满目全非了。
那麽把这样的所谓大乘佛教带到了中土,不能使僧人安心修佛,所有的人都专注于研究教义,使之能够靠机狡在“辩论”中连连取胜。从修佛的角度看其实是严重的乱法行为。当然佛教起源于印度又在印度的消失,我们也不难看出佛教被变异的危害成度。(目前,现在印度的佛教,是后期近几十年又开始复兴的。)
明朝吴承恩的出现:
让我们跨越时空,看看明朝作家吴承恩是何许人也,为什么写出了《西游记》这样的旷世名著。
据史料记载,明代作家吴承恩,生于1499年(明弘治8年),逝世于1582年(明万历10年),在世81年。
从很多对《西游记》的评论和分析来看,其实这部小说写的是一个很生动的修炼的过程。故事中涉及的人物在那样的修行过程中要经历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完成修成正果。
但是吴承恩怎么会知道那样的一个过程而用文字表述出来呢?很多情节很象道出了一些天机,里面也蕴藏了只有修炼人才能破解的秘密。几百年来,人们都在津津乐道的研究这部巨著,包括现在的多种版本的电影电视的改编。都能感受到人们对《西游记》的厚爱、认同以及从中得到灵感和启发。
那麽吴承恩到底是什么人呢?历史上也留下了很多人在研究他的生平,写作时的境遇状况,参考了什么书籍,但是是不是别人这样做、或者同样的境遇也能写出这部巨著呢?答案是否定的。那麽我们怎样来看待明代出现了这样一位记述修炼过程的一位作家呢?
我们暂且用另外一件事加以说明和提示:
几千年来人们看到庙里摆放的佛像、菩萨像等等那些造像,人们会毫无疑问的认为佛、菩萨就是那样的形像,这里有一个鲜为人知的秘密。那就是古时候的人很崇拜和敬畏佛、菩萨等神佛。他们做事知道头上三尺有神灵,因此约束自己尽量的不做坏事,那时的古人普遍的道德在一定的标准成度上,那麽他们又敬佛,做好人,因此神佛就真的会保佑他们,在这样的人群中也会有石匠,绘画的人,那麽神佛在显现天上的真实景象的时候,那些会雕塑和画画的人都有一些与别人不同的能力,也就是他们的瞬间记忆非常好,因此就记下了神佛给人展示的真实的景象,这些艺术人就画出了佛、菩萨、神的真实的形像。给世人留下了人们在人间看到觉者形像的机会。
那麽回到吴承恩写的小说中来,从记载中我们知道,吴承恩是在71岁时才开始动笔创作《西游记》。历时7年才完成了这部巨著,被后人誉为四大名著之一,堪称世界文学瑰宝。
对于一般人来讲,世间的人只能看到和做到他的能力范围之内的事情,再超越自己能力和境界的事情就做不出来了。那麽吴承恩能够写出一个修炼过程的故事,并把一些天机蕴藏在故事中,其实他已经是修道之人了,也就是超越了这件事他才能写出来。从另外一个角度理解,他能够把整个过程写出来,也就是他完全掌控了这件事并且游刃有余的展示出来,那麽他其实已经超越了那个书中写的内容的境界,才能完成。这样我们就明确了,他实际上是一位修道之人,或者说得道之人,也可以说是一位神仙。
历史记载的道家真人张三丰他留下的太极拳,他真正得道修仙的心法没有留给后人,但是权法的一招一式却被人们继承了下来,虽然不能用它修仙得道,但给后来人们的强身健体留下了方式。
历史上不乏修大道之人,他们不但修行,而且都有特殊的本事,也就是让凡人认为神迹的事情。因为他们生活在人世间,因此常人会说这是“一招鲜”,别人比不了。而且很多这样描写出世人都看不见的另外空间,也就是另外天国世界的真实情景的,我们又多从古代的文艺作品中才能知道,那麽能写出这些作品的人,其实都是修道之人。当然我们这里认定的是能在历史上留下盛名的那些巨著和作品是神留给人的。
我们明确了吴承恩的身份后,就能搞明白他为什么在几百年后的明朝将这个当年在唐朝发生的唐玄奘西天取经之事用现代人认为的神话形式从新诠释出来了。
唐玄奘的一意孤行:
说到唐玄奘西天取经,就不得不说到当朝皇帝唐太宗。这位伟大的开国皇帝,使唐朝在历史上留下了大唐盛世的美誉。大唐皇帝到底是谁呢?这个轮回转世的天机在修炼界里都有流传,在此不详述。
那麽大唐皇帝对唐玄奘的取经是什么态度呢?
很多版本的记载中都写到,唐玄奘曾三番申请“过所”,即通行证,都没有获得批准。当时是初唐时期,国家初定,边界不稳,不允许国人出境。贞观三年(公元627年),长安遭遇大灾,朝廷允许百姓“随丰就食”,于是唐玄奘没有得到朝廷的许可混入灾民中,到达凉州(今甘肃武威)。他的这一偷渡过境的行为,实乃“冒越宪章,私往天竺”。根据当时规定,私度边关比私度内地关隘惩罚更重。
有这样的普遍记载:
“贞观十九年正月二十五日,玄奘返祗长安。史载当时“道俗奔迎,倾都罢市”。不久,唐太宗接见并劝其还俗出仕,玄奘婉言辞谢。尔后留长安弘福寺译经,由朝廷供给所需,并召各地名僧20余人助译,分任证义、缀文、正字、证梵等职,组成了完备的译场。同年五月创译《大菩萨藏经》20卷,九月完成。”
“可以说那烂陀寺最盛时期所传承的佛学精华,基本上已都由玄奘译传于中土了。”
从这些民间历史的记载片断,我们不难看到,这个完整的、变异的、不被未来佛弥勒佛承认的所谓的大乘佛教就这样被唐玄奘一意孤行的带到了中土,其中的密教唐密不被我们汉人所接受,因此在唐代会昌年间给取缔了。
可以看到如果佛法的传出是有上天的旨意和安排的话,就会有觉者、真佛下世,亲自传度佛法真经,而佛法是不能随意被人改动和左右的。
如果从佛教僧人都知道和等待的未来佛弥勒佛下世传法度人这个基点来看,当时,大唐建国初期规定的国人不许出国的法规,在冥冥之中起到了救唐玄奘一把的作用,如果他遵纪守法,就不会偷渡国境了,因为一个修行人在人间也要最大限度的遵循人这层法规。那麽也就没有“冒越宪章,私往天竺”、“千辛万苦”去取回变异了的所谓大乘佛教之事了。然而当年的唐玄奘“坚忍不拔”的偷渡出国,在明确大乘佛教是变异了释迦牟尼佛的原始佛教的背景下再来看唐玄奘取“经”之事,那麽用 “一意孤行” 这个词就是再恰当不过了。
唐玄奘在经历了十几年的“艰辛” 后终于回到了大唐,这时,唐太宗亲自接见他,实则再救他一把。因为当时有记载唐太宗规劝其还俗出仕,这样,唐玄奘取回的那些“真经”,也就不必翻译成中土人看得懂的文字,那样也就不会祸乱了释迦牟尼的法了。但是他仍然一意孤行,“婉言辞谢”了大唐皇帝再次给他的机会-----劝其还俗、不破坏佛法。
那麽这样的乱法之事,普通世人并不知道,还跟着“道俗奔迎,倾都罢市”,以及“僧人组成了完备的译场”等等。因此就有了下面要讲到的在明朝出现的吴承恩从新用神话演绎这段故事为《西游记》的这部名著。
吴承恩从新诠释西天取经:
既然吴承恩是修道得道之人,也就是神在人间。那麽他一定是有使命要完成的。从《西游记》我们看到了,写的内容与当年唐玄奘做的事可以说是完全不一样了。当年他一个人去印度,变成了在《西游记》中的主角以孙悟空这个人物为重点的师徒四人行。文中一开篇就把孙悟空的来源,和传授他功夫的师父先行交代出来。这里面告诉了人们一个更为玄妙的天机,也许以后有揭开这个天机的时机,现在时机未到。
我们知道人要想在人间做成什么事情,其实人的能力是有限的。在不同的年代,人们都在热衷的探讨着这个问题:唐玄奘为什么要到印度取经,他取回来的是什么“真经”?
吴承恩把另外空间也就是天国世界,三界中的事情结合着唐僧的去西天的过程写出来,其实是为了淡化唐玄奘的取经之事。为什么要淡化呢?这就联系到开始讲的佛教的演变,也就是唐玄奘历尽艰辛取回来的是变异的大乘佛教,是不被释迦牟尼和未来佛弥勒佛所承认的。
其实佛教中都知道,释迦牟尼佛所传的是罗汉法,一直遵循着他的教义修的现在被说成是小乘佛教,可那是真正的释迦牟尼佛传的原始佛教。而未来佛弥勒佛下世时才传真法真道的大法。释迦牟尼跟他的弟子曾经说过只有转轮圣王下世时,那时的弟子才不用脱离世缘,也就是在家修也能修成。佛教徒也在一直等待着未来佛弥勒佛的下世。
我们看到佛教徒要出家在寺院中才能修行,当然也有少量的居士在家修行,但是它的总形式是在寺庙中,有具体的方丈、住持在管着,才不会出岔。那麽也就是说,能够不在寺院中,大面积的在家修、在世俗中修的也只有未来佛下世时用更大的大法才能使人修成。
著名文史研究家张杰连先生在论述《弥勒佛和弥赛亚:末劫时期东西方的救世主》一文中道破了未来佛下世度人的一系列相关的真相。
那麽唐玄奘这件事又在历史上如此的轰动,变异了汉地对佛的信仰,因为中土汉地都在修大乘佛教。因此《西游记》中就将众神搬出来从新将这个事件,演绎成现在这个普遍能理解为是修炼的过程、这样一个九九八十一难的故事而流芳百世。
我们看到了神佛为了拯救一个生命,动用了整个历史的舞台和时空,去循序渐进的给生命机会。我们都在说佛是慈悲的,但是我们有多少人能感受到真正佛恩浩荡的慈悲呢?!
(看中国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 关键字搜索:
-
正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