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沟通态度 形塑孩子自我形象
小心“好意”才不会“大意”孩子的心情
沟通其实不是件容易的事,很多人的沟通常是“我说的算”,尤其是父母在与孩子对话时,常不自觉地就把自己的价值观,加诸在孩子身上。
在我的工作经验中,就常常会看到父母亲明明很关心孩子,可是说出的话却常常是嫌孩子这儿不好、那儿还要加强…,以致于原本的好意与叮咛,无意中却造成孩子的误解。这种误解的经验如果多了,孩子很可能就带着这个经验长大,并内化成为看待自己价值的标准。
父母的教导言语型塑孩子自我形象
我要表达的意思是,我们大人往往都会太习惯顺口说出一些无心的话语,然而说者无心、听者有意,特别是孩子,因为还小,不容易分辨大人无心之语,就很容易以大人的价值观为自己的价值观。
每个人刚出生时,都是一张白纸,从信仰的眼光来看,每个人都是按著上帝完美的形象被造。可是在成长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挫折、失望、沮丧,慢慢地,我们就把这些负面的经验,纳为自己的经验,并遽以认定我就是这些经验,即我是失败者、我是不可爱的人…。
问题是,我们的内在本质并非是失败者,并非是不可爱的,我们只是有这些经验,这些经验不等于“我是谁”,充其量,只是“我有这些经验”罢了。
我相信,没有父母亲不想要孩子更好,可是我们大人却经常在不经意中,说出伤孩子的话语。
说实在的,这实在不能怪父母亲,因为没有人天生下来就会做父母,我们也都是从自己的父母亲身上学习如何做一个父母。
如果我们有幸,可以从自己的父母亲身上学习到好的榜样,那么我们自然也可以将这个好榜样带给自己的孩子。
但如果不幸,我们从小到大,从父母亲身上所得到的只是被否定、被指责、被取笑…,那么这些不断积累在我们心里的负面价值,就会在无形当中形塑了我们怎么看自己的角度?
然后呢?我们也在无意识中,把对自己的负面评价带给自己的孩子。
善用沟通技巧才能使孩子的成长更美好
早些年,有名的心理治疗大师CarlRogers曾经提出Baldwin(1945)所做的一个亲子关系的研究。结果发现,如果父母亲的态度是接纳的,民主的,就最有助于孩子的成长。父母如果用这样的态度与孩子沟通对话,会使孩子的智力发展快速,并且表现出独创性,安全感、自制性。
相反地,如果父母在沟通态度上是拒绝的、权威的,孩子的情绪常会不稳定、反抗、攻击、争吵。
显然,最重要的是,孩子如何看父母对他的评价。如果孩子觉得这些评价是好的,他会从身体和自我中找到快乐;可是,如果孩子觉得这些评价是不好的,那么他也会对自身发展出不好的评价,还有不安全感。
虽然这项研究距今已好几十年,但放在现在依然是受用的。
人们都有追求积极关怀的需求,当孩子可以在无条件的积极关怀下成长,才可能在和谐一致的状态下成长。
当然,我知道这不是件容易的事。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限制。
一句好话,犹如金苹果装在银网子里。为人父母者,可以努力做到,多在亲子关系上“存款”,例如多肯定、多赞美孩子;如果存款够多,就不怕偶而我们可能因为情绪低落而责备了孩子的“提款”,当然,就不用担心这个帐户“透支”了。
- 关键字搜索:
-
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