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南音 (图片来源: 网络)
还未到泉州,朋友就打电话来再三叮嘱我说,到了泉州,一定要去听一听南音弹唱表演,要不就枉为此行了!
我本孤陋寡闻,不知何谓南音?后来我才了解到。泉州有“四南”——南音、南戏、南拳和南建筑,泉州南音又被闽南人称之为“南曲、南乐、管弦”,是泉州传统民乐,据说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它随着闽南人的祖先从中原迁徙而来,保存了部分唐代宫廷音乐的余韵,后来又吸收了宋词元曲、昆腔、弋阳腔、青阳腔、潮调、佛曲的因子,并与闽南民间音乐交相融合而自成一格。数百年来,由于地理上的偏远和封闭,南音得以保持自己独特的声腔风格。目前,泉州和厦门各有一个官方南音社。除此之外,都是民间自发组织的,他们更多地被称为南乐社或者南剧社。据说,今日泉州还存留着300多个这样的组织。
南音曲调优美典雅,情韵深沉,雅俗共赏,不仅深为闽南侨乡人民和海外同胞所钟爱,也赢得各界人士的赞誉。2003年泉州师院创办音乐学(南音方向)本科专业成为南音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2005年泉州南音正式列入文化部确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人类非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006年5月,经中国国务院批准,南音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国外,南音被誉为“东方古典艺术的珍品”、“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中国民族音乐的根”。著名音乐家吕骥赋诗说:“幽兰生八闽,清香飘四海。妙音传绝响,情连千里外。”(《咏南音》)“八闽南曲寄绝响,海峡两岸盼亲人。何时共唱团圆曲,建设祖国不离分。”(《祝龙年南音大会唱成功》)在首届泉州南音节上,时任福建省委书记项南也曾赠诗:“南音生南国,曲曲寄深情。海内寻故旧,泉城有知音。”
了解了南音的历史后,我开始盼望着夜晚快点来临,可是当我走进泉州市文化宫南音乐社的时候,南音弹唱表演还没有开始。
泉州市文化宫南音社从1978年开始恢复了露天演出,现在每年大概演出400场。唱台就在马路边,简单的搭棚里,演员们正忙碌着做准备,他们都很年轻,有的看起来还不到二十岁。可以容纳百号人的场子里,散坐着一些听众,多是些上了年纪的老人。南音乐社的工作人员给每个听众发了把蒲扇,并给每个听众沏了杯茶。趁着南音还没开始表演,我便跟工作人员闲聊了几句。她告诉我说,平时南音乐社都是露天演出的,如果碰上下雨的天气,乐团便会停止表演。她还说,南音乐社的活动经费主要靠社会人士捐助,乐社里的演员都是一些业余的志愿爱好者,白天他们一般都要出去工作,只有到了晚上,他们才时间集中起来参加演出,他们的报酬也是来自社会的捐赠。
就在我和工作人员闲聊的当儿,南音弹唱表演开始了。白色的灯光照亮了黑夜中的尘土,演员陆续登场了,舞台右侧的柱子也打出滚动的仿宋字幕。舞台左右各坐两人,中间站着一个。左手的一男一女,男的弹三弦,女的拨琵琶,那女子皓齿欲露未露,乌眸欲隐未隐,那天赋之丽质,修炼之素养,虽未着一声,却在眉眼唇齿间尽泄风流;右手的一女一男,女的拉二弦,男的吹洞箫;中间还站着一个年轻的小生,手持云板,通身白衣,素雅而俊逸。
看其形,弹三弦,拨琵琶,吹洞箫,拍云板;听其声,洞箫咽咽诉诉,千回百转。霎时,那如怨如慕如丝如缕的声音,犹如南国夏夜的玉兰花香,一阵阵沁入人们的心田,让人如痴如醉。听说,中国歌剧舞剧院副院长、剧作家黄奇石回到故乡泉州观赏少年南音弹唱表演,深为激动迷醉,便写了一段散文:“听着那久违的故乡的南曲,听着令人回肠荡气的清婉的古调,尤其是听着纯真甜美、稚气十足的童声,我恍如置身仙境,顿时觉得自己的心胸被音乐的泉水清洗了一番。”我虽没有黄先生那样的故乡情节,只是一个匆匆过客,但是坐在古色古香的八仙桌旁,一边品茶,一边听着优雅的南音,能够如古代文人雅士般品茗看戏,享此雅致,我还是头一次。
搭棚里是如泣如诉的南音,棚外是喧嚣的车流,耀眼的灯光下挥散着某些复杂的情绪,我开始慢慢明白朋友电话中的意思了。
来源:- 关键字搜索:
- 南音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