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贵妃与宅配荔枝

长安回望绣成堆,

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

无人知是荔枝来。

唐朝诗人白居易盛赞荔枝是“嚼疑天上味,嗅异世间香。”苏东坡也称赞︰“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苏东坡为了能常吃荔枝,竟然愿意辞官做岭南人。但最喜欢吃新鲜荔枝的,莫过于唐明皇的宠妃杨玉环。远在长安的她怎么吃得到岭南的新鲜荔枝呢?

人类社会很早就出现传递信息的活动。在商周时期,驿递即已具雏型,当时主要是传递军事情报,例如西周的烽火台。后来,渐渐形成了依靠人力、畜力的邮驿制度,成为通信和交通方式。在秦朝之前,以车传送称为“传”,步递称作“邮”,马递就称“驿”。到了汉朝才开始称为邮驿,元朝称站赤,明清两代通称驿站。

另外为驿传设置的中途停靠站称作“置”,为邮递设置的中途停驻站则称为“亭”。由邮递和驿站机构所组成的邮驿系统,通常归朝廷管理,专供政治及军事用途,任务是负责诏令与文书的传递、接待使客及转运物资。当然,民间通信是依靠专人递送或便人捎带。

古代“驿吏”的职责类似现在的邮差,但这些“古代邮差”的社会地位和工作环境与现代邮差可大不相同。如清朝詹应甲〈保安驿丞张焕死事〉诗中,就用“官卑未有如驿吏”来形容驿吏社会地位的低下。又明代曾把犯罪的官员贬谪到僻远地区的贫苦驿站,作为一种惩罚。虽然驿吏身穿制服,看起来十分风光,然而常年在驿道上迎来送往,风尘仆仆,实则苦不堪言。

邮驿制度在中国实行了两千多年,直到清朝末年,现代邮政制度建立后才取代了邮驿。

回到杨贵妃的荔枝这个话题。在古代荔枝又称“离枝”,因它一离开树枝,则保鲜不易。白居易的〈荔枝图序〉提到︰“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因此,唐玄宗当时就利用驿站为杨贵妃千里送荔枝。

南宋文学家谢枋得在《选唐诗》上说:“明皇天宝间,涪州贡荔枝,到长安色香不变,贵妃乃喜。州县以邮传疾走称上意,人马僵毙,相望于道。”说的是,唐玄宗为了取悦杨贵妃,不惜劳师动众,专设驿站,设利用邮驿机构的人力、物力,在荔枝成熟时,采摘最好的荔枝,派人由岭南,快马运送,一站紧接一站,如接力赛般,运到长安让杨贵妃享用。当然驿吏拚命的赶路,不仅人累僵了,也跑死了不少好马,一路上急奔,途中更有不少路人遭殃,被踩死或踩伤。

所以,杨贵妃吃的新鲜荔枝,无疑是用人民的生命和驿站良马换来的,而为了满足统治者私心,驿传不免成了一种残民的措施。晚唐诗人杜牧还写了〈过华清宫〉,来讥讽这种劳民伤财的行为:“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本文留言

作者心语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