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周其仁:追溯中国通胀的根源(图)

 2011-06-13 13:15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3

通货膨胀已成为当下中国的首要话题之一,也几乎人人都能给出一番解释,例如货币超发、“输入性通胀”、“结构性通胀”等等。但6月10日,在青岛举办的FT中文网国际金融高峰论坛上,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周其仁教授,却对中国通胀成因做了一番别有新意的解读。

周其仁认为,可通过两个角度认识通胀,一个是物价角度,一个是货币角度。物价角度观察通胀,只能看到现象,最终找不到根源和解决办法,相应地,如果以管控物价作为应对通胀的措施,最后不但不会实现效果,还会顾此失彼。他引用已故美国经济学家米尔顿•弗里德曼的话说,通胀是一种货币现象,应该从货币的角度来认识,也应通过货币的途经解决。

也许是因为别国经验过于遥远,周其仁直接用中国经验做例证——20世纪60年代初陈云治理通胀的历史。当时受“大跃进”影响,中国货币投放过多,陈云的解决办法是以“伊拉克蜜枣”、高档糖等商品供应市场,回收过量货币,解决通胀。“这说明,不论是什么制度,货币和物价的联系是很稳定的,这为我们今天如何处理通胀提供了思路,”周其仁说。

那么,央行为什么、在什么情况下会多发货币呢?周其仁认为,在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通过前,央行超发货币的主要原因,就是央行常常被迫向财政透支。1995年,朱镕基进行整顿,再也不允许通过基础货币供应来解决财政不足问题,中国货币才走向稳定。

但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老问题解决了,新问题又来。对外开放后,中国利用劳动力和资源成本低的优势,大量出口,中国要利用这个优势,保持出口导向政策,就希望保持人民币汇率稳定。但如何在汇率稳定的同时保持人民币币值的稳定?“这两年的挑战和冲突就是这么来的,”周其仁说。

要保持汇率稳定,央行就不得不动用基础货币来干预外汇。“在某种程度上,汇率制度变成了中国的发钞制度,”周其仁说。正是由于这个理由,他将演讲的标题定为《货币是一种制度安排》。因为制度性原因,央行不得不以基础货币来维持汇率稳定,于是通胀就无法避免。而要解决这个问题,不是要让人民币大幅升值,而是要改制度。周其仁认为,本质上是要通过财政解决,“把真金白银放进去”,而不要用基础货币。

周其仁说,“人民币币值稳定和人民币汇率稳定之间,如何做好权衡,希望能在‘十二五’期间解决此问题,解决方式可以渐进,但一定要解决,因为币值对所有人都有影响。”他还略带讽刺地说,解决方法之一是财政发行“稳定汇率债”,“尤其要让那些反对人民币升值的人多买”。

在周之前的演讲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夏斌也提到,汇率已经成为中国经济许多矛盾的一个集中点。而周其仁逻辑严密的推理,则引出一个重要的问题:如果政府的两个目标(促进出口和抑制通胀)的实现手段发生冲突,应该如何抉择,应当将哪些利益、或者哪些群体的利益置于优先考虑地位?这是周其仁的演讲带给听众的最大思考,或许也值得决策者深思。

来源:金融时报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