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唐代最神奇的宠物 具有特异功能的鹦鹉(图)

 2011-06-05 21:37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唐代的皇亲国戚、达官显贵、边塞军人和文人骚客最喜欢养的宠物是鹦鹉,这种鸟从宫内到宫外,从内地到边关,足迹踏遍政治、外交、军事、文化、医疗等领域,人们能办到的事它办到了,人们办不到的事它也办到了,它在国家事务管理中发挥了其他大鸟和飞禽走兽无可替代的作用。

武则天喜欢鹦鹉是出了名的,但也不是无缘无故的,因为鹦鹉的鹉与武则天的武谐音,武为国之姓,鹉在武则天眼里当然是国之鸟。鹦鹉给大唐政坛带来的最大冲击,应该是敦促武则天实现权力的顺利交接。武则天过足了皇帝瘾后,还想传位武氏,永续武周,这让鹦鹉相当不高兴。当初,一只鹦鹉发现武则天有此野心,就曾英勇献身,予以提醒,在武则天调习猫与鹦鹉同器食时,因猫太饿,以身殉职(《朝野佥载》)。这次猫吃鹦鹉事件虽然让武则天感到了武家王朝不会持久的不祥恐惧,但她仍没有泯灭永霸帝业的野心。

鹦鹉很无奈,不得不托梦于则天。据《狄梁公祠碑》载:“则天有疾,公入问。则天曰:‘我梦鹦鹉折双翅者何?’对曰:‘武者,陛下之姓,相王、庐陇王则陛下之羽翼也,是可折乎!’则天一旦感悟,密诏庐陵王矫衣而入”。这一次,武则天因为梦见鹦鹉折翅哀啼,这才生出慈母之心,把儿子庐陵王李显立为太子。由于鹦鹉力挽狂澜,李家的后代顺利接任了国家权力,避免了一次重大政治事件的发生。另从史料中得知,武则天还位李家实际是她的面首张易之、张宗昌极力劝说所为。但很多人宁愿相信是鹦鹉,因为二张在人们的眼里,似乎不是什么好鸟。

封建时代,权威很重要,维护皇帝的绝对权威是天大的事情,不但人要做,鸟也一样,这样才能让人们相信“伏见天恩”,而能胜任此项重任的鸟儿,唯有鹦鹉。玄宗和贵妃两口子养的鹦鹉最善解天意,它们一只叫“雪衣女”,另一只叫五色鹦鹉,它们在关键时候给足了玄宗面子。《明皇杂录》记载:开玄中,宫中有一白鹦鹉,外号“雪衣女”。玄宗每次与贵妃及诸王博戏时,稍不胜,左右呼“雪衣娘”救局,很快“雪衣女”就会飞过来,入局狂舞,乱其行列;有时愤怒的鹦鹉则是狠啄嫔御及诸王的手,使不能争道。玄宗在宫内的赌局中可谓是百战百胜,从不失手。而《唐书》中记载的玄宗养的五色鹦鹉更通人性,每次玄宗让左右陪同官员试着牵动御衣时,鹦鹉就会“瞋目叱咤”。因为鹦鹉认为,这样的举动实为大不敬。不过,从这两只鹦鹉身上,似乎让人看到了高力士之流的影子,有时甚至会让人滋生人不如鸟的异样感觉。

作为和平的象征,鹦鹉在大唐的外交领域发挥了独特的作用。鹦鹉是当时国际上共认的尊贵之鸟,大唐与周边国家的和平友好往来,有不少是鹦鹉为之牵线搭桥,其中最常见的外交活动就是互赠鹦鹉,把鹦鹉称之为当时的和平使者,一点也不为过。《唐书》中有陀洹国等国国王遣使献鹦鹉的记录,也有玄宗“赐(新罗王)兴光白鹦鹉雌雄各一”之类的故事,这些赠与活动对加强国与国之间的彼此互信发挥了积极作用。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唐太宗时期的一次“鹦鹉外交”更是突显了大唐以人为本、和平相处的外交态度。据《资治通鉴》记载:丁巳,林邑献五色鹦鹉,丁卯,新罗献美女二人;魏征以为不宜受。上喜曰:“林邑鹦鹉犹能自言苦寒,思归其国,况二女远别亲戚乎!”并鹦鹉,各付使者而归之。唐太宗这种以外国鹦鹉为镜子关心外国美女的行为,不但展现了唐朝帝国的大国风度,也的确对当时周边国家特别是一些小国弱国起了到很大的安抚作用。

古今许多人也许很鄙视“鹦鹉学舌”,但唐朝的鹦鹉就是通过学说话来打击犯罪、维护稳定的,特别是在一些疑难案件的侦破过程中,鹦鹉成了抓捕罪犯、惩治坏人有力助手。张说《绿衣使者传》就记载了这样一起典型案例。当时,长安城中有个富豪叫杨崇义,他的老婆刘氏有国色,与邻居李弇私通,情甚于夫,同谋而害之,埋于枯井中。仆妾并无所觉,惟有鹦鹉在堂前架上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案发后,刘氏令童仆四散找人,假装寻夫,后向官府报案,称其夫为人所害。府县官吏日夜捕贼,拷捶嫌疑人百数人,无果而终。后来县官再到杨家勘察,架上的鹦鹉说话了:“杀家主者,刘氏、李弇也。”结果,案情大白于天下,刘氏和李弇逮捕入狱后,对所犯通奸罪供认不讳。唐玄宗听说了这件事叹讶久之,刘氏、李弇依刑处死,封鹦鹉为“绿衣使者”,并收于后宫喂养。在这起严重的刑事案件侦破过程中,鹦鹉及时提供犯罪线索,避免了刘氏、李弇逍遥法外。这个案件的破获,鹦鹉可是立了头功的。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边关的景色是壮观的,但壮观的景色却难掩将士思亲情,戍边人最怕的,就是得不到亲人和朋友的音信,这种心理的寂寞有时足以损失战斗力。鹦鹉能不能在唐朝的军事领域发挥应有的作用,这要从唐代诗词中寻找答案。唐代的边塞诗人岑参曾作诗一首:“西去轮台万里余。也知音信日应疏。陇山鹦鹉能言语,为报家人数寄书。”从这首诗的后两句我们可以得知,唐代的鹦鹉在军事领域具有信使的作用,戍边的军人如果有什么心里话想对家人说,可以先让鹦鹉学学舌,然后飞回老家,捎个口信。这种办法既迅速又省钱,堪称一绝。李白在《寄远十二首》诗中则透露了鹦鹉在通信中的另一种方法:“鲁缟如玉霜,笔题月支书;寄书白鹦鹉,西海慰离居。行数虽不多,字字确委曲;天末如见之,开缄泪相续;泪尽恨转深,千里同此心;相思千万里,一书直千斤。”这首诗说明,鹦鹉有时就是实实在在的信使,人们把写给亲人或朋友的信件直接系在鹦鹉腿上,远飞边关,送去亲笔,让亲人和朋友感受远方的爱。而这种爱很多时候是战胜敌人的致胜法宝,是看不见的部队战斗力。

在唐代的医学领域,鹦鹉有时甚至参与了神医与庸医鉴定工作,这为保护病人生命安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有一次,名医孙思邈入宫为长孙皇后看病,因男女受授不亲,所以他只能在房外悬丝诊脉。太监有意测试孙思邈的医疗技术,就把丝线拴在鹦鹉腿上,结果孙思邈一把就感觉不是皇后的,太监不得不将丝线重新拴在皇后的手腕上。孙思邈通过悬丝诊脉,诊出皇后是滞产,开了一剂活血理气药,皇后服后顺产生下皇子。这次重大医疗任务如果不是鹦鹉的积极参与,会出什么事儿,谁也说不清。

鹦鹉对唐代文化的影响则是显现于诗人的创作。在唐朝诗作中,以鹦鹉为题的诗歌相当流行,其篇目不胜枚举,数不胜数,李白、杜甫、白居易等文坛大腕、男女才子都不惜墨汁地创作鹦鹉诗,其中不乏流传后世的佳句,这对丰富创作内容、开拓创作视野、抒发各种情感、活跃文坛气氛都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归根结底,唐代诗人的灵感来自于鹦鹉在唐代的普遍受宠和在各个领域所发挥的独特作用,用这现在的话说,这只小小鸟实在不寻常,它的参政能力太强了。不过,史料中有些关于鹦鹉的记载是不靠谱的,它是人们托物言志、表达情感的一种传闻,这需要在读史中认真鉴别之。

来源:休闲读史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