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藏在端午的中医文化(组图)


 

潜藏在端午的中医文化?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在这一天中除了纪念屈原,赛龙舟,还有采集草药祈求身体健康的民俗。


 

采百草驱逐毒邪

端午节采集药草,是最古老的节俗之一。《夏小正》载:“此日蓄药,以蠲除毒气。”《岁时广记》卷二十二“采杂药”引《荆楚岁时记》佚文:“五月五日,竞采杂药,可治百病。”受人青睐的是艾草,宗懔在《荆楚岁时记》中记载:“鸡未鸣时,采艾似人形者,揽而取之,收以灸病,甚验。是日采艾为人形,悬于户上,可禳毒气。”
人们将采来的散发芳香的艾草,插在屋门、窗户上,妇女还插在发髻上,还将艾扎作虎形,称为“艾虎”,成为老百姓心目中一种能“招百福,驱百邪”的神草。与此同时,人们把艾、榕、菖蒲用红纸绑扎成“蒲龙”与形似剑的蒲叶,悬挂门上。《帝京岁时纪胜》:“(端午)插蒲龙艾虎。”《清嘉录》卷五:“戴蒲为剑,割蓬作鞭,副以桃梗蒜头,悬于床户,皆以却鬼。”台湾民间流传端午时贴“午时联”的习俗,“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认为艾能消祸祛邪,带来幸福吉祥。艾,享有“中医之草”的美称,具有散寒除湿、温经止血、镇痛消痒等功效,是防治吐血、衄血、崩漏、下痢、皮肤顽癣湿疹等多种疾病的常用药物。

洗药浴防治疾病

民间有端午日洗药浴的习俗。汉代《大戴礼》记载:“午日以兰汤沐浴”。屈原的《九歌·云中君》中有“浴兰汤会沭芳”之句。《荆楚岁时记》中说:“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沐兰汤用的是菊科植物佩兰,一种芳香除湿的中药,煎水沐浴,有利于预防皮肤病。现在民间多用新采摘的艾叶、菖蒲等浸泡或煎煮后进行洗澡,可以预防和治疗痱子、疖疮。在广东,人们多用艾、蒲、凤仙、白玉兰等花草煮汤洗浴;湖南、广西等地,则用侧柏叶、大风根、艾叶、菖蒲、桃叶等煮成药水洗浴,可以去邪毒、治皮肤病。

饮药酒辟邪驱毒

端午节喝药酒,既古老又时髦。说古老,是年代久远,如《荆楚岁时记》中说:“以菖蒲或镂或屑,以冷酒。”明谢肇淛《五杂咀》:“饮菖蒲酒也……而又以雄黄入酒饮之。”明冯应京在《月令广义》中说:“五日用朱砂酒,辟邪解毒,用酒染额胸手足心,无會虺蛇之患。又以洒墙壁门窗,以避毒虫。”说时髦,是今人极重保健,生怕病魔缠身,于是将端午日饮药酒当作一种时尚,以求没灾没难。“喝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的民谚,便是我国大部分地区人们乐于饮雄黄酒的写照。
北方地区人们饮雄黄酒,还在房屋里外洒雄黄酒,在孩子的耳、鼻和头额上涂抹雄黄,以避毒虫。有的还用雄黄酒末在小孩额头画上“王”字,用虎王威风的印记来辟邪,保孩子平安。南方广西宾阳等地,人们将买来的雄黄、朱砂、柏子,桃仁、蒲片、艾叶等浸入白酒中,端午这天用菖蒲艾蓬蘸洒墙壁角落、门窗、床下等处,用于室内消毒。

驱五毒防范时疫

五月进入夏季后,各种毒虫出没,疫病丛生,无法抵挡天灾人祸的先民,便称五月为“恶(wu)月”,寓有深恶痛绝之意。所以在民间流传有“端午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的谚语。人们为了避邪趋吉,防范瘟疫逞凶,便将蛇、蜈蚣、蝎子、蟾蜍、壁虎“五毒”的剪纸图像,贴在门上和房间的墙壁;有的是在红纸上画五种毒物,再用五根针刺于五毒之上;有的是把五毒的形象系在儿童手臂上;民间还有在衣饰上绣制五毒,在饼上缀五毒图案等风俗,以避诸毒。清代,时兴“倒灾葫芦”风俗,是把贴有五毒形状的葫芦倒挂于门楣,表示已将五毒之气泄尽。
虽说这种除“五毒”的方式带有远古辟邪巫术的遗俗,却反映了古人除害防病的良好愿望。随着社会的进步,除“五毒”的方法也要与时俱进。从保护生态环境方面来看,古人说的“五毒”却是维护大自然生态平衡不可缺少的。所以,应将五毒改为苍蝇、老鼠、蚊子、臭虫、蟑螂,要经常性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杀灭这些新五毒,有利于防范多种传染性疾病的发生。

佩香袋却病强身

香袋,又有香囊、香包、荷包等名,我国民间端午节佩香袋的习俗极为古老,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就有香袋。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中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的香袋,还有一种“蚌粉铃”的香袋:“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清《帝京岁时纪胜》中记载:“幼女剪彩叠福,用软帛缉缝老健人、角黍、蒜头、五毒、老虎等式。”
《清嘉录》中记有一种精美健人:“市人以金银丝制为繁缀、钟铃诸状,骑人于虎,极精细,缀小钗为串,或有用铜丝、金箔为之者,供妇人插鬃,又互相献赉,名曰健人。”今天,香袋的形状异彩纷呈,佩戴因人和爱好来选择,如少年儿童多佩跟自己属相合的动物香袋;少女喜爱彩蝶、鲜花等式样香袋;老年人则佩仙鹤、寿桃、梅花、菊花等形状的香袋;有的慢性病人将绣有钟馗、关公像的香袋挂在胸前。各式各样色香袋无不寄托着人们盼望吉祥如意、辟邪却病、健康长寿的美好希冀。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