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国房地产业向何处去?

 2011-04-23 12:19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中国经济转型的宏观主题下,房地产企业开始了上下求索的转型之路。有的瞄准长尾市场,布局三四线城市;有的投身蓝海,进军商业、养老地产等领域。

“香港模式”的反判

过去几十年,中国房地产行业的飞速发展,一直依赖的是滚动开发的“香港模式”,即房地产开发从投资买地、开发建设到营销销售、物业管理等环节全部由一家开发商独立完成。

在这种模式下,开发商的核心竞争力在于拿地和融资,当银根收紧,资金周转不畅时,这种“大而全”经营模式的短板就迅速暴露,当年的顺驰、德隆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例证。

随着调控的深入,香港模式越来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地方形成对土地财政的依赖,与开发商形成利益共同体,地价与房价对敲式轮涨。它实际上把企业陷入了高地价与低购买力的两难困境中,企业的开发成本不断上升,而市场变得极其脆弱。当房价泡沫超过市场可以容忍的临界点,严厉的调控就将敲响资金过度依赖型企业的丧钟。

“美国模式”的兴起

企业转型没有固定的法则,没有路径的依赖,但在国家经济转型的宏观约束下,企业转型应符合整个行业发展的趋势。

“美国模式”强调高度细分的专业化分工,形成横向价值链。投资与开发、建设、物业管理、服务分别由产业链条上的专业公司负责,这是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比如万科提出的“向制造企业”学习,万达的“订单式”商业地产,合生创展的“全系地产”等,都在向美国模式靠拢。

将现有的开发商模式变成投资商、建造商以及服务商等多种专业运作模式共存的开发模式,是行业发展的必然。

专业化分工是行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调控政策是加速这种趋势的催化剂。“香港模式“走到尽头的时候,行业变轨,强调专业化分工的“美国模式”便驶入历史的快车道。

“美国模式”强调高度细分的专业化分工,形成横向价值链。投资与开发、建设、物业管理、服务分别由产业链条上的专业公司负责,这是行业的未来发展趋势。比如万科提出的“向制造企业”学习,万达的“订单式”商业地产,合生创展的“全系地产”等,都在向美国模式靠拢。

将现有的开发商模式变成投资商、建造商以及服务商等多种专业运作模式共存的开发模式,是行业发展的必然。绿城涉足代建业务,进行专业化的开发服务,正是顺应这种未来行业趋势的战略突围。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国际财经时报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