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中国记者华青综合报道】随着农民工群体越来越壮大,农村留守妇女数量也在逐渐增加。据统计,目前全国有4700万留守妇女。这新一代的“孟姜女”,守望着在大城市水泥从里辛苦劳作的丈夫,在家乡承受生存与情感的双重压抑。这一批坚守演绎朴实情感和家庭传统的女性,身累心更累。
一个留守妇女的困惑
在山西日报上读到这么一则故事:王秋芳提着大扫帚站在院子中间清理着地上的垃圾。
她是这个家中的“顶梁柱”,丈夫自从收割完地里的麦子就去海南打工了,家里就剩下婆婆和一双儿女。婆婆长年身体有病,两个孩子正在上学,里外她得“一肩挑”,谁也指望不上。
除了逢年过节,王秋芳每天都在忙碌,地里的庄稼、孩子的学习、婆婆的病情、村里的红白喜事等,都得她操心。丈夫回家的次数她掰着指头都能数清。每当繁星闪耀的夜晚,总有一种莫名的寂寞涌上心头。
村子里,要数她家的房子最气派了,这都是他们夫妻俩用汗水一滴滴挣回来的。扫完院子,在给饲养家畜拌饲料的同时,她还得扯着嗓子喊两个孩子起床,“看看都几点了,太阳都照屁股了”。给婆婆熬好中药,她便下地里去了……
王秋芳作为一家之“主”,她希望能做一个尽孝的媳妇、能干的妻子、称职的母亲。农闲时,王秋芳打算跟村里的姐妹们就近出去打短工,可婆婆总是想着法阻挠。一开始,她还以为婆婆是好意,怕她出去上当受骗,后来才弄明白,原来婆婆每天都到外面打听她每天的行踪,在监视她。
“现在一看见婆婆盯着我看的神情,就满身不自在。” 王秋芳说。
劳动强度高 “半边天”变“顶梁柱”
几千年来,中国农村家庭沿袭着男耕女织的生产模式,而这种模式近20年来在许多乡村已不复存在。传统的男耕女织变成了男工女耕,原本由夫妻双方承担的农副业生产、家务、抚养教育孩子、赡养服侍老人的重担,完全落在留守妇女肩上。这些留守妇女承担了什么,承受着什么,付出了什么,希冀着什么,恐怕连她们在外打工的丈夫、亲人都不十分清楚。
最近湖南在线介绍了留守妇女的生活状态:今年33岁的李贵杰是黑龙江省双城市杏山镇树庆村村民,结婚12年,一半以上的时间都是一个人在家。婚后,为了增加家里的收入,她的丈夫李伟国经常在外打工。
李贵杰自己带着两个女儿,大女儿上小学,小女儿刚满10个月。由于小女儿太小,李贵杰只能在小女儿睡觉时做饭、干家务活。有时小女儿赶上吃饭时间哭闹,李贵杰就吃不了饭了。李贵杰最担心的还是孩子得病。孩子一有病,就得去看病,买药、喂药,所有的事儿都得一个人做,没有休息时间。
虽然丈夫外出打工,但考虑到家里的经济负担,李贵杰没有转卖自家的土地。她自己还的找时间做农活。
为供女儿上大学,同为该村村民的冯永泉来到哈尔滨市打工。家里的16亩土地和5头牛都靠老婆董广玲一个人操持。董广玲说,农村的活很杂,家里的,家外的,老人的,孩子的,还要养牛、喂猪……从早上醒来到晚上睡觉,总是忙不完。董广玲无奈地说,有时候自己也想到外面打工,毕竟从早到晚是一样的活,干完就休息,累点也愿意。不像家里的活,放下这样还有那样。
“如果赶上干活的时候得点小病,一般都忍着了。”董广玲说,家里就一个干活的人,我要倒下了,谁来干?董广玲的头发已经变白了不少,过重的农活使她格外显老。很多留守妇女都显出超出自己年龄的苍老。为了照顾老人、孩子和家里的农活,留守妇女在家中的角色已经从“半边天”变成“顶梁柱”。
缺乏安全感 多少空房在呼唤
一天晚上12点左右,有不怀好意的人拽她家的门,没有拽开就走了。庆村一留守妇女说:当时自己非常害怕,给附近亲戚打电话,找亲戚来做伴,之后很长时间都精神恍惚。这位妇女说,农村人对男女关系特别敏感,有时候一点小事就会引起人们议论。因此,这种事情也不会和外人说起,更不会报案。
除了可能受到的侵害外,因丈夫外出打工而产生的精神空虚是留守妇女的心病。黑龙江省双城市临江乡民胜村村民刘淑文说,从20岁结婚开始,丈夫每年都到哈尔滨干瓦工活,到现在已经20多年了。孩子小时经常和孩子在一起,身边有个说话的人。现在孩子大了,也出去了,家里平常连说话的人都没了。
刘淑文诉苦说道,白天好过,有活忙着也不太在意,最难熬的就是夜深人静时。家里的农活累点、苦点都能忍,一咬牙就过去了,但看看周围邻居一家人围在热炕头上吃饭的场景,自己吃什么都没味儿。
- 关键字搜索:
- 现代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