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600年汉帝宫,拆与不拆惹争议(图)

 2010-12-04 08:46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始建于明代的汉帝宫

梅州市拟拆除有600年历史的汉帝宫。消息传出几个月来,仅有约100平方米的庙宇拆与不拆在当地引起争议。羊城晚报记者经采访得知,梅州汉帝宫不是当地的文物保护单位,但究竟是否属文物,在专家学者中也有不同意见。梅州汉帝宫的去留目前尚未有定论,梅州市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是否拆除将倾听群众意见。

不是保护单位,限期拆除

这座有争议的汉帝宫,地处梅州市江南红光五村豆子脉,面临梅江。宫内现存的四块碑文记载:该汉帝宫始建于明代,重建于清朝乾隆四十八年,1994年曾对下堂房顶进行改造。如今宫内供奉有汉帝像一座,石雕香炉一座,还有民众信爱的40多位神明。史料记载,客家人供奉汉帝是一种古老而又特别的民间信仰,主要分布于粤闽赣客家人居住地,汉帝是客家人的坊神,每年客家人盛行“游汉帝”。

据了解,梅州市自2008年进入江南东片工程改造,今年10月12日,该工程拆迁安置办按规划部门划定的红线,凭梅江区文管局证明“该汉帝宫不是文物保护单位”将补偿款近29万元划入梅江区佛教协会后,就给汉帝宫刘雪荣居士发出通知,限她在十天内将庙宇交由该拆迁办拆除。

两份专家鉴定,意见相左

刘雪荣对记者说:“到我这一代‘管’汉帝宫已超百年。”为了弄清汉帝宫到底属不属于文物,刘雪荣的丈夫李健盛决定自费请国内对客家地区历史、建筑、文物颇有研究的赣州市专家、教授前来梅州实地考察。

10月23日,赣州市博物馆张嗣介研究员,赣南师范学院罗勇教授、周建新教授、林晓平教授以及南昌大学历史系黄志繁教授一行五人,应邀来到梅州市,对汉帝宫及宫内古建筑、文物进行实地考察后认为:“根据文献记载和田野调查资料表明,汉帝是客家地区民众普遍信仰的神明,是客家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梅州市这座汉帝宫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和较高的客家文化生态保护价值。”

与此同时,梅州市文化广电出版局也委托广东省文物鉴定站的三位专家,对汉帝宫内陈设的佛教造像等物品进行了鉴定,得出的结论是:“宫内的佛教造像为现代制品,不属于文物的范畴;而石碑四件,其中有两件为1783年的清代一般文物,而宫内摆放的石雕香炉则是属于1929年民国时期的一般文物。”

两份考察鉴定意见有差异。李健盛等人又驱车近千里前往江西省赣州市向专家教授再次讨教。

江西专家见到广东省文物鉴定站的鉴定意见后,一致对李健盛说:“该意见对宫内物品进行的鉴定,意见是客观的,但没有对建筑结构进行鉴定,是单一片面的。”

规划部门红线,或可改动

赣州市博物馆两位研究员对记者说:“汉帝宫的建筑物及碑文、香炉虽被鉴定为一般文物,同样应受国家文物法保护。如果拆了汉帝宫,地点变了,其历史连续性也就中断了。汉帝宫在梅州之所以被视为一方坊神,这是几百年来民间信仰所形成的。不移动它才是原生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种‘集体记忆’。”

嘉应学院客家研究院房学嘉教授接受羊城晚报记者电话采访时也说:“如果是文物,拆除重建就失去了文物本来的价值。”

目前,这座有争议的汉帝宫去留问题还没有结论。梅州市政府副秘书长陈震云在接受羊城晚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将向上级报告,并请文管、规划部门作进一步的论证研究。如果值得保留,规划部门的红线就必须进行改动。

来源:羊城晚报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