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金哪里去了?(图)
如果说全盘倚仗国家的养老体系是一种天真的幻想的话,那么,今天的所谓中产在祛除“很傻很天真”的想象之后,需要应对的,是一种全新的人生规划,他们必须在市场与体制的牢笼之下,未雨绸缪,学会“先老年之忧而忧,后青年之乐而乐”了。
在国家福利体系极不健全、人口红利吃尽、老龄化日趋严重的当下,对计划生育政策缔造的这一代独生子女而言,面对的养老问题,不仅是能否赡养父母之老的困境,还有未来他们自己将如何养老的未知之惑在困扰他们,成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问题的本质在于,养老保险体制的本意,毫无疑问是指向每一个人的。所以这些年我们看到,即使是小得不能再小的私人公司录用员工,也必须签订与养老保险有关的劳动合同,即使是身处偏僻的乡村,养老保险的标语也打在了田间地头。一时之间,这个国家的养老保险看上去气象万千,惠及众生,我们似乎真的进入幸福的小康社会了。
但是很遗憾,如果你不属于体制内的一分子,也就是说,如果你不是一名拥有行政级别的老人,如果你不是在行政事业单位退休的公务员或者知识分子,如果你不是垄断国有企业的退休职工,你还过于认真地相信此时此刻的养老保险体制,那么你就过于天真了。有人开玩笑说,这个看上去很美的养老保险体系,事实上很像那个著名的22条军规,无论你怎么做,最后你都是失败者;还有人说,其实更像一个荒诞剧,因为你不在场,所以你一切的努力,最后都不过是一场梦,那不是真的。
是的,这才是问题的本质所在,你不在场,因为你不在体制之内,所以你与这个国家的养老体系没关系。如果你不认清这样的事实,那么你会把本来就不多的收入浪费掉一部分;如果你认清了这样的局面,那么你会难过,你会对你的未来突然感到害怕,你会前所未有地开始忧虑。
每一个与体制无关的、正在劳作的人们,都应该仔细想想下面的问题:
现有的养老保险体系规定,必须连续交纳15年的养老金,才能有效,请问,今天有谁能在一个地方连续工作15年?都说养老金其实是可以异地转移的,但是事实上这种看似美好的愿景其实都难以得到落实,且不说办事员不耐烦的眼神,毫无礼节的呵斥,就算从深圳跑到北京,或者从上海跑到广州,事实上,一张往返的机票钱,可能就已经冲抵掉那点养老金了,很多人最终只能选择放弃,养老保险动不动归零的现象并不少见。
每个人都在按照自己的个人利益和成本收益在生活,相信更多的人看到了养老保险体制内在的弊病,所以更多的人选择放弃,不参与。即使只有5000万人选择放弃,对于这个国家的养老体制而言,一年就是缺了500亿投保资金。这种用脚来投票的经济行为方式,危险的是让国家的养老保险吸储能力出现危机。这甚至有点像一出与体制有关的出埃及记,更多的人选择出走。政府开始以为这没什么,说不定这是对体制的减负,但时间一长,发现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当大量的人们选择逃离体制,至少在养老保险资金这一块,出现了很大的缺口。
因此,个人的权利需要重申。一个明显的经济现象是,当今许多发展中国家,一直无法把国内的资本真正“市场化”和“全球化”,本质原因是这些国家的有权阶层和既得利益阶层在权力与市场的媾和之中坐享渔翁之利。他们意图建立一个类似于“钟罩”的制度,体制内的人群活在钟罩之内,靠着既得利益安静度日,歌舞升平,体制外的人活在钟罩之外,体制不仅不真正关心他们的生老病死,还垄断他们参与到真正的市场经济中的权利。
有意思的是,有些地方政府,当他们需要提高财政能力的时候,他们想到了人口红利,想到了那些像蚂蚁一样无人照顾的人群,事实上也是有纳税能力的;但当需要建立诸如养老保险这样的福利制度的时候,却将这些非体制内人群排斥在外,想尽办法推卸掉作为公共机构的责任。
在养老体系问题上,无数的体制外白领、记者、编辑、律师、工程师、作家、诗人,他们的养老境遇,并不比农民好多少,只是在此时此刻,这些人眼前的收入比农民高了一些而已。
如此格局之下,我们看到了中国超大规模的对人力资本的浪费。人,每个人,才是市场经济得以发展的惟一动力,养老保险的终极意义在于对生命的尊重与安慰,但在我们这个国家,它的前端,却是对人的一种限制、一种排斥、一种剥夺。市场经济有着一种内在的美妙的均衡性,失去了原因,就没有目的,忽略或者异化了目的,原因也会荡然无存。每个人的发展,才是我们发展的方向,也是我们发展的动力。剥夺了个人发展的机会与权利,这个国家孜孜以求的富裕、崛起,都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眼下,我们看到的养老保险困局,不过是这个国家的一部分既得利益阶层反市场逻辑的一个小小的表征。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关键字搜索:
-
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