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茗趣闻轶事
茶不仅是一种古老的健康文明饮料,还有深刻的精神内涵:它是纯洁的化身,文明的象征,团结友谊的桥梁和纽带。“茶文化热”已普及到整个亚洲,并在世界产生巨大的影响。
开门七件大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茶是排在最后一个,如今茶并没有被人们淡忘,并成为世界三大饮料之一。种茶、喝茶和茶文化已普及到世界各地。茶是有感情之物,因茶而带来了许许多多的风流佳话,特在此介绍一些名人与茶的千古美谈和趣闻轶事供参考。
陆羽 茶经
陆羽(公元七三三~八○四年),今湖北天门人,他是唐朝学者,被人们称为“茶圣”、“茶祖”。他在寺院长大,不僧不俗,终生不娶,但嗜爱茶叶,从二十一岁开始研究茶学,先后去河南、四川、江苏、浙江等省考察,逢山采茶,遇水品泉,收集茶叶样本和民间茶事。
他在浙江隐居苕溪,潜心写作《茶经》,经二十年修订,在公元七八○年出版,成为经典巨著而闻名世界。该书共三卷十篇,七千余字。
陆羽淡泊名利,不思仕途。唐朝德宗曾两次赐封官衔,他都未从命。《茶经》出版已有一千二百多年,目前流传在海内外的《茶经》版本达四十七种,其中包括美、日、英等国十种海外版本。陆羽的功迹将永垂史册而不朽。
卢仝 饮茶歌
卢仝(公元七九五~八三五年),是知名度最高的唐朝诗人。他出生于今河北省涿县人,自号玉川仙子。家境贫寒,曾隐居少屋山,刻苦读书,博览工诗,不愿做官。
卢仝喜饮茶,《饮茶歌》又名《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是他品尝友人谏议大夫孟简所赠新茶之后的即兴之作。全诗共二百六十二字,一气呵成,抒发了对茶的热爱与赞美,其中主要名句是: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五碗肌骨轻。六碗通仙灵。七碗吃不得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以上是全诗的中间部分,写得潇洒浪漫,不同凡响:诗人连饮七碗,每碗都会产生新的灵感,直到两腋生风,飘然若仙。
卢仝《饮茶歌》中的“七碗茶”诗意,曾被历代文人雅士广为引用、化用。苏东坡的多篇茶诗,都曾化用《饮茶歌》的诗意。
苏东坡 饮茶趣闻
苏东坡(公元一○三七~一一○一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文章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清新雄伟,开一代豪放词风。苏东坡一生以茶为友,留下了数十篇脍炙人口的咏茶诗词。
在杭州,广泛流传着苏东坡的一则饮茶趣闻:苏东坡初到杭州出任知州时,一天去某寺游玩,寺中的主持和尚不知来人底细,把他作为普通来客对待,一边叫“坐”,一边吩咐小和尚(小沙弥):“茶”,小和尚遵嘱端出一碗普通茶来。
宾主稍事寒暄后,住持和尚感到来者谈吐不凡,并非等闲之辈,便礼貌地将“坐”改为“请坐”,并重叫“敬茶”,小和尚第二次奉上一碗较好的茶来。交谈之后,主持和尚才知道来人即是大名鼎鼎、新上任的知州苏东坡,顿时受宠若惊,佩服得五体投地,情不自禁地起身高叫“请上座”,并再次吩咐小和尚:“敬香茶”。临别时,住持和尚慕名求字留念。苏东坡略作思索后,便将刚才的亲身经历写成一对趣联: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在旁观看的主持和尚霎时满脸通红,无地自容,一时羞得说不出话来了。
苏东坡在茶诗中将佳茗比作佳人,他在《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茶》中写到:
仙山灵草湿行云,洗遍香肌粉未匀。
明月来投玉川子,清风吹破武林春。
要知玉雪心肠好,不是膏油首面新。
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杭州藕香居茶室特将此诗中的“从来佳茗似佳人”句,与苏东坡另一篇名篇《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欲把西湖比西子”句相联,集成一对工整对仗、神韵美妙的茶联:
欲把西湖比西子,
从来佳茗似佳人。
宋徽宗 大观茶论
宋徽宗赵佶(公元一○八二~一一三五年),他不仅喜好饮茶,还研究茶学,撰写了《大观茶论》,全文共两千八百余字。首序言,次分地产、天时、采择、蒸压、鉴辨、烹点、藏焙等二十目,面面俱到,无所不包。如文中对当时蒸青团茶的产地、采制、烹试、品质等记述较为确切。他在“品茗”一章中,指出茶叶的品质,除了特定的生态环境这个客观条件外,制作工艺也至为重要。
宋徽宗还写过一首以茶为题材的《宫词》:
今岁闽中别贡茶,翔龙万寿占春芽。
初门宝箧新香满,分赐师坦政府家。
在这首宫词中,宋徽宗以轻松笔调描述收到新贡茶的欣喜之情。他还显得开明大方,这样的好茶没有独享,而是分赐官吏大臣共同品尝。此外,他还提倡以“茶宴”代“酒宴”的妙论。
唐伯虎 事茗图
唐寅(公元一四七○~一五二三)字伯虎,江苏省苏州人,毕生致力绘画,且能诗文,成为吴中四才子。唐伯虎嗜茶,由于终生不得志,在饮茶作画中时常流露出怀才不遇、孤芳自赏的心态。
他的著名茶画《事茗图》,画面上翠峰如黛,巨石峥嵘,飞瀑直下,溪流淙淙。唐伯虎在画面上题了一首诗:
日常何所事,茗碗自齎持。
料得南窗下,清风满鬓丝。
唐伯虎他对家乡名茶──东山茶(也叫“吓煞人香”,后又改名为“碧螺春”),爱之尤深,他曾画《翠峰游》,并在画上题诗:
自与湖山有宿缘,倾囊刚可买吴船;
纶巾布服怀茶饼,卧煮东山悟道泉。
曹雪芹 论茶事
清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曹雪芹(一七二四~一七六三)名沾,号雪芹,具有深厚的文化修养和卓越的艺术才能。他写的长篇巨著《红楼梦》(由后人高鹗续完)中,写到茶事的达两百六十多处。在一百二十回中,几乎每回都能感受到茶的清香。
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写到传统名茶有杭州龙井茶、安徽六安茶、湖南老君眉(今称君山银针茶)、云南普洱茶,此外,尚有枫露茶、女儿茶,还有香茶(花茶)、进上的新茶(贡茶)。
《红楼梦》第五回中,曹雪芹写了贾宝玉品尝非凡间所有的佳茗“千红一窟”茶:“大家入座,小丫鬟捧上茶来。宝玉自觉清香异味,纯美非常,因又问何名。警幻(仙姑)道:‘此茶出在放春山遣香洞,又以仙花灵叶上所带之宿露而烹,此茶名曰‘千红一窟’”。
《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中,曹雪芹藉妙玉之口,写出了对饮茶品茗的见解:“妙玉笑道:‘岂不闻’一杯为品,二杯即是解渴的蠢物,三杯便是饮牛饮骡了。”你吃这一海(大杯)便成什么?说的宝钗、黛玉、宝玉都笑了。妙玉执壶,只向海内斟了约有一杯。宝玉细细吃了,果觉轻浮(指的是茶味不凡)无比,赞赏不绝。”妙玉的这一妙论,常为别人引用。
沏茶讲究用水,也是第四十一回,写到妙玉分别用“旧年蠲的雨水”和“梅花雪水”招待贾母和宝玉、黛玉等人。前者是隔年储藏的雨水,尚属一般;而“梅花雪水”就显罕见,因为雪水吸收了梅花的香气,使得舌甘生津、清趣倍增。
康熙 赐名碧螺春
清圣祖康熙皇帝(公元一六五四~一七二二)游览太湖,巡抚特进献苏州太湖洞庭山碧螺峰的著名绿茶“吓煞人香”,这是苏州方言的名称,意即“香煞人”。
相传有一年春天,碧螺峰上的野山茶生长特别茂盛,姑娘采摘时箩筐装不完,只得放进怀里。不想鲜叶在怀里经受热气蒸熏,突发阵阵清香,姑娘们一个个异口同声发出惊呼:“吓煞人香!”。
从此以后,采茶姑娘采摘时不再用箩筐,都将茶叶放进怀里,并把这种茶叶叫做“吓煞人香”。
康熙见此“吓煞人香”茶,银绿隐翠,质地不凡,品尝时清香袭人,鲜爽生津,龙心大悦,备加赞赏,当即指定为贡品。
当问及茶名时,宋荦巡抚据实相告,康熙觉得茶好名俗,美中不足。他见茶色碧绿,形状纤卷,又采自碧螺峰,遂灵机一动,赐名“碧螺春”,并亲自题名。著名绿茶“碧螺春”不仅形质兼优,芳名也富诗意,读之琅琅上口,听到悦耳动人,音韵美妙,富有形象思维。
乾隆 赐名铁观音
乾隆(一七一一~一七九九),嗜茶成癖,吟诵茶诗,则是天下闻名。乾隆享年八十八岁,除了独特的养生之道以外,一生嗜茶也是主因。
他八十五岁高龄时让出帝位给嘉庆,一位老臣惋惜地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乾隆却幽默地接着说:“君不可一日无茶也!”他退位以后,经常到设有茶亭的御花园中煮泉品茗,悠闲自得,与茶神交,颐养天年。
乾隆下江南时,品尝了江南的各种名茶。他在杭州品尝“龙井茶”时,敕封当时仅有的十八棵茶树为“御茶”;品尝湖南“君山银针”茶后,赞誉不绝,令当地每年进贡十八斤;在福建,他为“大红袍”茶题匾;他还赐名福建安溪茶为“铁观音”,从此而天下闻名。
乾隆不但精于品茶,还非常讲究沏茶的水质和茶具。他曾用银斗衡量各地泉水的轻重,品评天下名泉的优劣,得出中国数北京玉泉、镇江金山寺泉、无锡惠泉三处泉水最佳的结论。他最欣赏江苏宜兴紫砂壶,他认为用紫砂壶沏茶,香醇芳馨,韵味无穷。
乾隆皇帝也是个诗人,诗作数以万计,他的《观采茶作歌》、《坐龙井上烹茶偶成》、《荷露烹茶》等茶诗,读之琅琅上口。他不仅对采茶、制茶工艺了如指掌,更为可贵的是,一国之君在诗中还写到了茶农的艰辛及茶叶的来之不易,反映了他关心民情的一面。
- 关键字搜索:
-
品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