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贝尔奖季节 中国人寂寞

2010年诺贝尔奖正陆续公布,有评论说,相较于一些国家的热闹,中国门前显得格外冷清了,作为一个占世界人口总数20%的大国,却从未“染指”过诺贝尔奖,不得不让人有些遗憾。

湖南华声在线有评论指出,对于诺贝尔奖,中国政府比老百姓更期待,需要它证明很多东西,包括:民族是聪明的、体制是正确的、教育是成功的……就像当年的奥运金牌,仅想证明中国不再是东亚病夫。

还有评论说,每年10月,中国人的诺贝尔情结就会如周期性病毒般准时发作一次。这种症状的表现多种多样,例如有人会参与讨论诺贝尔奖人选的话题,还有人会如数家珍地说着自己记得的获奖者。

评论说,“总之,这项原本和普通百姓关系并不紧密的严肃奖项会突然变得异常亲民,大家关心它就像关心自己的孩子有没有拿到期末三好学生的奖状一样急切。”

其实,中国人曾有机会获得诺贝尔奖:赵忠尧的正负电子对湮灭实验;王淦昌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和中国科学家第一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但都因为种种原因与诺贝尔科学奖一一错过。

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丘成桐认为,中国远离诺贝尔奖的主要原因是,“中国目前缺少真正具有科学精神的尖端人才,学者不是‘为学问而做学问’,十分急功近利,取得一点点成绩就自我满足了。”

他说,“坦白说,在中国很少看到年轻人日以继夜地为了某个科研项目去努力。”

丘成桐表示,中国家庭从孩子上小学就开始训练他们为大学考试做准备,在学校里老师帮学生猜题,学生照着模型去练习,完全埋没了人的创新能力。

他还说,在中国,抄袭者被发现后还大摇大摆地在学校走动,教授在台上告诫学生要诚信,学生却在台下偷笑。学生会想:老师、校长都能抄袭,我为什么不能做?学风不正,再怎么谈诺贝尔奖都是假的。

评论表示,中国当前的学术界失德现象时有发生,个别学者甚至知名学者,学术造假、论文剽窃、虚报成果等学术不端行为屡屡发生。

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日前曾预言,中国本土10年内会出现诺贝尔奖得主。

但评论说,一个人才的横空出世并不像预言那样简单,中国学术界若不能解决掉自身的种种问题,那么中国人还将会10年、20年永远等下去。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