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游记:煤山恨(图)


明思宗朱由检殉国处

煤山,就是今天的景山。位于故宫皇城的北边,与神武门一街之隔。在元朝的时候,蒙古人的皇宫在今天的北海琼岛一带,这里还只是一片小土丘,作为皇宫后苑的一部分,名字唤作青山。到了明朝,为了修建紫禁城,在这里堆了不少的煤炭,所以就俗称“煤山”了。

说起这“煤山”来,应该算是修建紫禁城的一件副产品,因为它是用挖掘护城河的泥土堆积而成的。为什么要堆这么一座小山呢?这里面的讲究可就深了,涉及到了风水五行。中国人建宫殿也好,庭院也罢,都要坐北朝南,在此基础上讲究“左青龙,右白虎。前朱雀,后玄武”,煤山旧址正好是在紫禁城之北,玄武的位置上,应当有一座山才合时宜,于是这才堆土为山,以正四方。同时,还流传着另一种类似的说法,但比之更是玄之又玄。说是因为这里曾是元朝的宫殿旧址,永乐皇帝迁都之后,为了忌惮元朝的余孽复辟,在元朝宫殿之上压了这么一座土山,用来镇住元朝的王气。后来清朝一统天下,虽然继承了紫禁城,但为了防止明朝的遗老遗少们死灰复燃,又在煤山的顶上修建了五座亭子来镇住明王朝的势力。这是乾隆朝时候的事了,五座亭子分别叫做:观妙、周赏、万春、富揽、辑芳,至今还一字排开屹立在景山之上,本来每座亭子之中都有一座铜制佛像,不过后来都被八国联军或抢或砸的毁掉了。不知道到了民国的时候,有没有一些“有识之士”打过煤山的主意,再在这几座亭子上来一个“镇上之镇”?拿什么镇——这确实是很废脑筋的,不过他们最后把国都定在了南京,这个问题也就无须去解了。

景山不大,北京人中很少有专门跑一趟去游览的。不过每次有外地朋友来,我还总是劝他们去看一看。逛紫禁城,从天安门一端的午门进,穿过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由神武门出,进入一街之隔的景山,拾级而上,登上万春亭,这才算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景山最美的一景就是在最高峰的万春亭上俯瞰紫禁城,最好是等到夕阳西下的时候,太阳的余晖洒在黄色琉璃瓦的屋顶上,层层进进,望不着边际。那种感觉很难用语言来形容,真的是有一种家国天下尽在胸中的豪情油然而生。

三百六十多年前,崇祯皇帝朱由检也曾站在这里望着皇城,不过彼时的他恐怕没有今日我们的闲情逸致。他看到的是狼烟四起,听到的是炮声轰隆,李自成已经带军闯进了城中。他在万春亭上愤恨捶胸,流泪叹息,他想起了前天,把李自成劝其投降的书信撕成碎片;他想起了昨天,拒绝了那些无头苍蝇般的大臣们迁都南京的建议,誓死不离京城;他又想到今天,城破之时亲自敲响召集群臣的大钟,却没有一个人出现……

最后一声无奈,任祖宗的江山雨打风吹去。崇祯扯下一段白绫,走到煤山山麓一颗古槐前,咬破手指,留下一份“任贼分裂,勿伤百姓一人”的遗书,自尽而亡。西河大鼓里有一段《煤山恨》正是唱的这一段典故,里面有一句唱词我记得很清楚,崇祯在留给李自成的血书里写道:“我与你留下了金銮殿,你与我留下祖先的陵。我与你留下了皇宫院,你与我留下四海升平……”但是李自成从昌平进京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捣毁了明朝的皇陵,紧接着进得京城就是一片烧杀抢掠,四海升平的愿景自然只是痴人说梦。

如今,每一次去景山都会先踱到山麓一旁崇祯自缢的树下站上半晌,然后再登山。树的旁边恢复了立于民国十九年的“明思宗殉国处”的石碑。其实,崇祯到底自缢于何处一直未有一个确切的说法,就算眼前的这棵槐树也已不是三百年前的那一棵,但是能借此处凭吊一番,总比无处可寻要好。这样一位皇帝,或许算不上成功,但其英烈之风,比起那些“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的皇帝们来讲,死得其所,也死得让我们戚戚然心怀敬意。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