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村镇中的风水术
徽州属丘陵地区,村镇选址的理想模式是:枕山、环水、面屏,即基址后有山作倚托,中间有水流过,前面有较小的山作为屏障。在平原地带,水流就代替山脉而成为“龙脉”。如果用风水理论检验村镇的地形有某些缺陷(“不吉”因素),可以用人工开圳塘、筑丘坝、植树林、造桥梁、建亭阁等方法来加以补救。例如黟县宏村,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邻县休宁风水师提出须在村中开挖池塘,把溪水积蓄在村内,方可使子孙科甲鼎盛。这个池塘现称“月塘”,对村内居民的洗濯、防火、美化环境仍起着重要作用。到万历年间(1573~1620年)又有人提出还须在村南筑坝开池以蓄更多流水可使子孙逢凶化吉。这个池塘面积较大,现称“南湖”。
其实这种挖塘筑池的水利工程完全是造福于民的举措,只是倡议者用了神谕式的凶吉观来获取居民的支持而已。风水认为水是财富,是“气”之所依,所以水流的出口处应有“关锁”,以便留住吉气、财气。关锁的形成,一是靠地形,即村镇的水口应是山环水绕、曲折有致,犹如门户;二是靠人工在水口架桥,或适当改造地形。徽州许多村镇都在水口建桥,而且多数是廊桥(即风雨桥),既达到了风水的要求,又形成为村镇的交通要道和公共活动场所。
例如许村高阳桥,桥的周围还有牌坊、楼阁、庭园等建筑,形成村头活动中心。又如棠樾村,它的水口原来仅在西侧有一座小山,而东侧平坦,无所关拦,明代沿溪流筑了七座土丘,称这为“七星墩”,土丘虽小,但可借“七星”在人们心理上的作用以加强“关锁”。
- 关键字搜索:
-
皖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