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北宋诗词中的笛子类意象

 2010-01-23 22:22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意象"一词萌芽于先秦,刘勰用于文学评论。北宋诗词中多有对笛子类意象的描绘。

一为明用。范仲淹的"羌管悠悠霜满地"几句,既是明用,又是从王昌龄《从军行》与王之涣在《凉州词》中化出。其意境与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相似。此为以笛声衬悲情,由笛声引发乡情。范词与三首诗神似处不少。但又有区别:

1、三诗各有风神造诣,而范词兼有众长。《从军行》景起情结,写羌管撩人,但从思妇写起,颇见腾挪转折,表现报国之志明快透辟,时空交织含蕴丰富。《凉州词》以笛声引出征人离愁,开阔悲壮。李诗写吹笛声中尽望乡,愁苦不尽,迷惘空灵。范词"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意象很受凉州词的影响,"羌管悠悠霜满地"更为唐诗意象的延续。范词下片意境与李诗更相近。"燕然未勒归无计"是"不斩楼兰终不还"的翻版。但词体句多自由,故范词刻画更细更深。

2、风格上有雄浑中悲壮与悲壮中苍凉之别。二王一李为唐人,国力强盛,在戍守边战中坚信必胜,诗便是时代的折光,虽写思妇愁怨仍不乏悲壮雄浑,即使李益的中唐之作在望乡中亦未见悲伤泪水。范曾任陕西经略副使,威镇西夏。但宋代守内虚外,一味纳贡求和,且每况愈下,范受时代影响不免在思归中有未建功业之慨,有卫国与思乡的矛盾,苍凉悲抑,以笛声边声衬心情凄凉。

3、唐诗各有侧重,或怀乡或建功;范词则写御敌建功的抱负,又写边地之苦与思乡之情,内容广泛。明用的还有柳永的"羌管弄晴,菱歌泛夜"。这是写晴天乐声悠扬悦耳,晚上采菱船泛动,歌声阵阵,昼夜歌乐飘动,男女老少快乐无比,以乐曲之美妙衬景美人乐。周邦彦的"念月榭携手,露桥闻笛"则是设想别后回忆汴京生活,是用夜游时闻到美妙的笛声、通宵欢乐的情景衬托别后的悲寂,以乐衬悲。黄庭坚的"万里归船弄羌笛"与陈与义的"吹笛到天明"也是明用。陈与周虽皆为回忆,但陈为实写,周为虚写设想。陈词是以乐声衬今日国破家亡、金兵南下侵扰的沉痛。这比周词悲痛得多,政治色彩更浓。

二为暗用。字面上不见笛子类字眼,然其化用的前人诗句中明白写有此类意象。如欧阳修的"春风疑不到天涯"二句化用了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及白居易诗"同是天涯沦落人"句意,隐含着笛声呜咽,让人感到春风吹不到天涯(夷陵),让人联想到村乐"呕哑嘲哳难为听",词义双关蕴藉,遭受打击的悲愤自在不言之中,以悲衬悲。接下二句寓乐于哀,寄希望于悲情之中。这又是哀乐相融法。

字面为笳笙之类,实为借代(代歌乐)。如秦观"西园夜饮鸣笳,有华灯碍月,飞盖妨花"。通过饮酒至酣、鸣笳至乐、华灯飞盖等意象,写尽当日的尽情欢快。西园在汉、曹魏、宋代皆为贵族名轩,此词义贯古今,写出建筑的堂皇壮观。又用笳的延伸义(指笛箫笙笳并奏)来衬盛宴,以乐衬乐。整首词又是用昔日之乐衬今日孤苦,以乐衬哀。它如欧阳修的"隐隐笙歌处处随"及张先的"行云去后遥山瞑,已放笙歌池苑静"皆属此类。


来源:静心斋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