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务院国有资源监督管理委员会副主任李伟说,2008年,中国国有企业参与海外金融衍生品业务品种广,亏损数额大。
李伟星期五在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的《学习时报》上撰文指出,截至2008年10月底,中国央企从事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约合市值1250亿元人民币,浮动净亏损114亿元人民币,约合16.7亿美元。
李伟认为,一些国际投行的欺诈行为是导致中国企业投资失败的重要推手。他说,央企投资金融衍生品普遍浮亏,当然首先要从企业自身找问题,但同时也和国际投行"恶意兜售带有欺诈性的、设计复杂的高杠杆产品有很大关系"。
李伟在文章中详细披露了一些中国企业在石油期权合约交易的亏损。他说,东航集团、中航集团和中远集团在2008年6到8月期间油价涨到最高点的时候,和高盛、美林、和摩根士丹利等国际投行签订高额石油期权合约,在买入看涨期权的同时卖出看跌期权。不料合约签订后油价迅速下跌,导致三家国企总共损失了 8.06亿元人民币。
彭博新闻社报导说,高盛、美林和摩根士丹利等国际投行拒绝就李伟的文章作出评论。
*衍生品亏损难计算*
美国康奈尔大学金融学教授约翰逊管理学院金融学教授沃伦·贝利(Warren Bailey)说,和过去两年里全球衍生品市场上万亿美元的亏损相比,中国企业的亏损额度并不算大。但他同时怀疑,中国监管者是否能够精确计算这笔损失。
"这些国企通过正式或者不正式的方式拥有各种离岸分支机构。这些机构的很多合约直接或间接地涉及衍生品。我们可以想象,涉及衍生品交易的款项可以很容易地以存款名义计入账目。北京的审计人员怎么样查清楚这些账目?"
*中国央企多未设立风险管理机构*
《中国产经新闻》报导说,目前从事衍生品业务的央企大部分没有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机构。有些甚至将产品买卖、资金清算和交易的管理等本应分离的职能放在一起,给制衡和监督增加了困难。
新浪财经网报导说,中国央企投资金融衍生产品的特点是产品设计复杂、合约期限长、风险敞口大。据悉,有8家央企通过国有银行购买了国际投行设计的结构性利率调期和其它互换产品。这些产品设计极为复杂,不但与若干年调期利率指数挂钩,而且都借助多种数学模型进行市值估算。
*保值与投机难划分*
李伟说,中国央企做金融衍生产品业务的主要目的应该是套期保值、规避风险和锁定成本。他警告说,套期保值要严格遵循"数量相等、方向相反;期货盈、现货亏;期货亏、现货盈;"等基本原则,切不可越过红线追求高风险套利投机。
康奈尔大学金融学教授贝利说,在衍生品交易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套期保值和套利投机的界限并不容易划清。
他说:"如何你看一下任何一笔金融衍生品交易,你会很难分清这是一笔投机还是对冲交易。这是个灰色地带,如何正确地对冲风险没有清楚的定义。我可以说,即使现在中国企业的管理人员都来康奈尔大学或者其它大学商学院学习这些知识,即使所有人都知道如何操作金融衍生品和其中的风险,实际操作过程中还是有人的因素,这是很难管理和监控的。"
*不能因噎废食*
贝利说,中国对境外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将继续增加。这意味着中国企业将无法躲避国际市场商品价格波动带来的风险。因此,中国企业对金融衍生产品的依赖不会削弱,反而会增强。如果中国因噎废食的话,将削弱中国企业对冲风险的能力和国际竞争力。
他说:"任何初级金融学课本都会说,在很多情况下,作为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衍生品可以被用来创造价值,就像汽车保险可以为企业和消费者创造价值一样。"
国资委副主任李伟说,在风险可控的范围内进行金融衍生产品业务,人才因素非常重要。他说,金融衍生产品投资专业性极强。合同既涉及经济金融,也涉及法律、财务、数理知识甚至英语技能。要真正搞懂合同,就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水平。因此,央企需要注重人才的培养和引进,管理者也要不断提高自身专业水平。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
- 关键字搜索:
- 中国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排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