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工作在纽约 - 纽约生活甘苦谈

 2009-10-16 11:52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也许,有很多这样的人。没有来美国前辛苦的奋斗,没有在美国生活挫折的历炼,没有为身份绿卡的担忧,没有为失业寻工的无奈。新移民们,有着稳定的生活工作,他们也代表这很多在典型背后的一个多数的群体,努力的适应美国社会,工作环境,文化差异,怀着同样五味杂陈的心境生活。当看到太多大起大伏的美国血泪奋斗故事之后,大概您也会有兴趣听听,平凡生活的脚步。

一日之计 - 早班的地铁

在纽约生活,与在美国其他城市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每天的通勤方式。纽约的公共交通完善,地铁的网路更是四通八达。相信在一般美国大公司工作的华人,写字楼大都位于曼哈顿中城或下城区,由于曼哈顿的房价与停车费甚高,不是一般打工族能够负担,很多华人选择了皇后区和布鲁伦区。地铁通勤成为工作日的开始。带上自己准备的早餐,阅读杂志报纸,学习提高,自我增值,分秒必争的华人的优良传统在车厢的小社会里也得到了体现。在颠簸的车厢中,有人担忧着儿女的教育,有人思考着工作的细节。小小的空间,提供了短短一段时间的准备,去开始为自己规划好的一天。常常在早晨地铁的人流中看到装扮齐整,迈着匆忙脚步的华人上班族,认真积极的样子,单从他们的神情,很难分辨于这个城市,这个国家之间的隔阂。纽约是融会不同种族的世界之都,适应里强的华人很快把自己融合到这股人流中,从一天的清晨开始,模仿着,也创造着美国化的工作,生活的规律。

小息片刻 - 午餐与午餐时间

经历了一个早晨忙碌的工作,午餐时间是可以好好休整自己的空档,与美国同事不同的是,华人勤俭节约的习性又体现出来。经常会看到午餐时间,在公司茶水间热饭热菜的华人,他们选择带上了自己准备的便当,经济实惠,比起在 曼哈顿昂贵的午餐,千篇一律的三明治,匹萨,汉堡包,实在是更好的选择。会过日子的中国人,晓得烧几味小菜,晚餐留下部份作为次日的便当,日积月累,有了买新车,买房子的资本。常常有人惊讶于华人的储蓄能力,工作2,3年的年轻夫妻,已经开始承担高额的房屋贷款,而且还能够付清半数以上的首期,这全归功于积少成多的日常生活习惯。经济的午餐便当,换来的是家人关怀的温暖,住家菜肴的美味和为未来美好生活奠定基础的小小努力。

不吃午餐的午餐时间,也大有可为。出去走走,逛逛街,在曼哈顿顿地区,名店云集,是众所周知的购物天堂,何不乘中午的时间去多感受感受城市的繁华,为两点一线的生活加多些色彩。或者,有人会选择去健身减肥,大公司都会提供折扣的健身俱乐部,有完善的课程安排,用瑜珈和健身操来代替午餐,也是克服华人普遍有的坏胆固醇过高的有效措施。又或者去买束鲜花,去次银行。午餐过后,已到两点,离下班也不远了。

工作 = 薪水支票

说到每天上班的内容,恐怕是乏善可陈。经常听人说,在美国做事,没有那么复杂的人际关系。其实不然。原因何在,是因为你的美国同事,认为你是少数族裔,即便你出身名校,工作表现本份,甚至出色,你所能得到的晋升机会,还是很少。在公司的华人,大部份承担的是技术工作,勤奋刻苦,任劳任怨,原因何在呢?其实还是种族的差别,让一个少数族裔领导一个美国人的工作组,有时信服力真的没有那么强。相信很多华人被评论过交流能力欠缺,这已经不是语言上的交流能力了,实则是一种对工作的处理方法,对任务的理解方式,对时间的支配,和对人员的调动。一般华人在公司里,总是那么本份的做好自己的事,工作也只是为了一份收入而已。一定会有人留意到,在中国,在台湾,当人们问起工作,更加强调的是,工作的性质,头衔,然而在这里,工资的高低,显然是最重要的。听过不少人提起,在美国工作,只是为了那张支票,每个月,拿到工薪的时刻,才感到自己的存在,才可以继续生存,买车买楼。所谓工作的挑战,乐趣又有几个打工的能够体会。这些年,海归(意即回归中国发展)的趋势越来越强劲,并不是中国能够给予经济上更优厚的条件,而是在这里很多华人也向往事业上的突破,在美国社会,我们面对的其实还有相当程度的不公平竞争。对多数人来说,所期望的,也只能是一份安定的生活罢了。

同事的共处 - 文化的差异

在公司工作,免不了与美国同事的相处,这里提的相处,并不是工作上的,而是日常的共处。很多华人会在工作中表现积极努力,但提到工作社交,实在有点心有余而力不足。这里的问题在于,教育与文化背景的差异。在共处的场合中,如果只有一个少数族裔,相信免不了一些尴尬。美国人在一起闲谈的话题,少不了音乐,电影,电视,书籍,星座,食物,渡假等。其实,从这方面来看,他们生活更多重视自己的兴趣,爱好,很少听他们深谈自己儿女的教育,房屋汽车的价格,国家的政治,这与华人关心的问题很不同。其实,他们并非不关心,只是在一些非常放松的场合,便没有必要去谈起这些沉重的话题了吧。在群体讨论着这些轻松话题的时候,对我们这些对于美国文化,娱乐,并不是有那么深刻了解的外国人来说,的确是有理解的困难的。常常看到一些文章,谈论如何打入美国的主流社会,文化的差异是最大的鸿沟,勤奋学习的中国人,可以在学校努力,取得很高的学位;可以积极工作,得到高职厚薪;可以有豪宅名车;然而,文化的差异可能是一辈子也无法去弥补的。当美国同事兴奋的谈论着他们喜欢的作家,他们儿时的学校,他们看的第一出歌剧,当几百个不同的名字出现在他们的谈论之中,就算英文能力再强,也不可能插的进这些话题。有时很茫然,不知道应该按照自己二三十年的习惯,看中文报纸,电视,关心中国,台湾,还是索性狠心,让自己重活一回,参加只有美国人的聚会,看歌剧,读美国史,会回答百万富翁的所有文化题目,做一个真正的美国人。无论如何,中国人还是中国人,记忆不可抹杀,社会文化的烙印已经不可磨灭。这道鸿沟已经存在,勉强的改变只会让人迷失本性,想来,大部份人赞同的是保有自己民族的特色风格,而后酌情去融合新的环境。

平常的一天又一天,甜酸苦辣自在心头。本来,离乡背景,来到这里,每个人都会有各种困扰,即便是被人羡慕的,有身份,有工作的人,也有着自己的疑惑。一个人的生活习惯可以改变,我们都在不断的改变中寻求更加与这个国家接轨的衣食住行的方式;然而,社会认知,世界观和价值关都是在受基础教育的过程中养成的,我们或许能够利用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在这个国家中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但没有人的路会走的一帆风顺,工作中的矛盾,认知上的差异,无可避免的存在。调适自己是融合于这个社会的关键,无论是现实生活上还是精神上。

既然选择了美国,就不如,放松自己的心情,寻找到自己的方式,快乐的生活罢。

来源:滴答网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