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情却似总无情(图)

 
杜牧〈赠别〉之二:"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其中"多情却似总无情",已是流传久远的名句,其中深意耐人寻味。

诗人杜牧写的是赠别之情,理应愁绪满纸、依依难舍。然而,诗人采用的是"正言若反"的策略,明明多情,离别之际却反倒表现得无情。诗人即将离别心爱的歌女,乃出于不得不然,因此千头万绪。"多情却似总无情"可说是神来之笔。明明多情,偏以"无情"着笔。"总"字又更加重语气,使诗人的情感更显浓重。

 是以,用情至深,乃无言相对,正是"情到浓时情转薄"(纳兰性德〈山花子〉)的最佳写照。凄然相对无言的彼此,看似无情,其实愈是多情愈显得无情。诗人将这种情人离别时最真切的情感,描摹得极为传神。

因此,诗人只觉得在这样美好的餐筵上要开怀笑饮,却是怎么也笑不出来,只好无言相对。"唯觉樽前笑不成"是要写离别的悲苦,却又偏由"笑"着笔。诗人多么想要举樽道别,但强颜毕竟无法欢笑的啊。因此,应该笑是由于我的多情,应该让情人感到愉悦;但"笑不成"却又是由于我的多情之故,不忍与对方离别的啊。

而旁边案头的蜡烛却是"有心"的,它毕竟还懂得依依惜别,因为点滴烛泪正是代替我们流泪到天明的表示啊。借物抒情,透显诗人极深刻的别情,无以言宣,乃移情于原本极"有芯"的蜡烛身上,而烛泪正是我们的泪水。这种惜别之情,透过摹写物态,反射出诗人沉重的离情别绪,显得更加深沉。正如同南朝江淹〈别赋〉所言:"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正是难过至极,方使有情也显得无情吧。

诗人写作此诗时,人正要离开扬州,赠别的对象,是他担任幕僚的失意生活中结识的一位歌女。其实〈赠别〉之一即描写了这位歌女的美艳姿色,充满赞扬。

唐代时,扬州的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堪称盛极一时,时有"扬一益(成都)二"的美称。诗人在歌舞升平的扬州却是心意沉重的,多少郁闷难以排遣,乃投射于歌台舞榭中流连忘返,〈赠别〉即是诗人对歌女依依难舍的惜别之情。

诗人杜牧既能论列大事,但也不拘小节,颇具风度。在诗人真挚的内心里,对这样悱恻缠绵的情思难以忘却,但仍在字里行间展现他一贯风流蕴藉的态度,使此诗意境得以余韵不尽。"多情却似总无情"说明的正是多情往往看似无情的深沉心意,值得玩味。




本文留言

作者罗秀美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