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折射虚假政绩 "被就业"之弊不容忽视

 2009-07-29 13:12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澳门日报》29日刊出社论说,近日,内地出现一个热爆的新词汇--"被就业"。有大学毕业生称,自己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就业"了。"被就业"之弊不容忽视,其中掺杂着高校和部门的过度追求政绩。

文章摘录如下:

近日,内地出现一个热爆的新词汇--"被就业"。有应届大学毕业生在网上发帖称,自己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就业"了,其就业协议书上赫然有一个从没听说过的公司名称和该公司的公章。

据查,该毕业生之所以"幸运"地实现"就业",原来是学校(西北政法大学)老师从中"帮忙"。"热心"的老师通过人事代理部门联系到一公司,由事主的同学代签了就业协议。学校宣称,老师这样做是"人事挂靠",目的是为了学生能落户西安。老师既然有心帮学生解决落户大城市的难题,为何不向学生说明"好意",而是私下搞了这样的就业协议?其目的让人生疑。这份就业协议自然不能当真,事主至今仍在四处求职。

一九九九年,国家首次公布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目的是"将市场机制引入招生办学,公布就业率是对各高校办学质量的督促"。但近年来,就业率却成了部分高校的数字元游戏,各高校用挂靠单位、违规操作等各种手段制造虚假就业率,已成"行业秘密"。

就业率是衡量高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针,就业高说明学校办学水平高,学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高校领导自然政绩卓越,学校在来年更可"名正言顺"地向教育部门申请扩招,财源滚滚;就业率高低亦关系教育部门的工作绩效,故而他们虽有耳闻高校就业率数据有水份,但只要群众反映不强烈,也就只眼开、只眼闭,一于懒理。对部分学生而言,用这种假就业,实现落户大城市,比回农村要好得多。

于是,在学校、主管部门、学生"三赢"的局面下,"被就业"便大行其道,有的毕业生甚至"被要求就业",即学校要求未就业的毕业生自己随便找个章盖在协议书上证明自己就业。

这种欺上瞒下的做法,其实坑害了不少学生。"被就业"的毕业生事实上仍未就业,按照相关规定,他们本可获得政府和就业帮扶和援助,但现在既然他们已"被签"了就业协议,就只能自谋出路。虚高的就业率也容易令人盲目乐观,错误判断形势。

在美国,统计就业率要跟踪三年,包括总在业时间,工资水平等;英国以《教育法桉》等健全的法律和制度保证学生就业信息的真实性;加拿大则利用国家统计局等全国性机构及一些民间机构,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进行定期或不定期评估,保证就业率统计的客观、真实、科学。

内地毕业生就业统计,只要有一个单位盖一个章,就可认定为"就业",这显然不科学、不合理、不全面,有关部门可借鉴国际上的成熟做法,进一步完善相关统计方法,还社会一个真实的毕业生就业率。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中国新闻网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