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统计数据灌水严重

中国统计数据「失真」已非新闻,除了统计技术落后,中国习惯由地方经济数字的表现决定官员升迁,更提供了造假的最大诱因;经济状况好的时候不打紧,但面临经济危机时,数字准确与否将大大影响政府处理危机的成功机率。

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曾说,从近年来全国统计执法检查的情况看,虚报、瞒报、伪造、篡改统计资料的违法行为,约占全部统计违法行为的60%。

中国频出现不同单位对相同项目却有天差地别的统计。例如,就有数据显示,奇瑞汽车公布2008年批发量,却与政府公布的挂牌量出现16.9万辆的差距;而去年底北京社科院公布城镇失业率高达9.4%,但今年3月人保部公布的仅4.2%。

中央与地方的生产总值(GDP)还经常「差很大」。GDP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的国内生产总值,但在中国一些地方父母官眼里,GDP代表的是政绩,领导的执政能力、工作业绩,甚至是升迁、调动,都与GDP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由于过度重视GDP增长指标,并将其作为评价考核主要领导干部的标准,甚至推行「末位淘汰」,迫使少数干部在考核压力下,为保住「乌纱帽」不得不寻求作假之道。

从诸多GDP灌水事件中,可以看出GDP在个别领导眼中,是手中的「令牌」、头顶的「官帽」。只是「干部出数字,数字出干部」催生数字的伸缩;统计造假的背后,是「谁来承受负增长」的难题。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