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笔名谜趣

人之姓名不过是简单的专用符号,但是由于汉字的一字多义和一词多义,懂得一点谜道的文人们出于某种需要,便在自己的姓名加入谜的成分。如果您留意观察,也许不难发现,一些著名文人的姓名、笔名颇有风趣幽默的谜味。

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唐寅在题诗作画时,常隐其真名。他有个题款:"只在康宣两字头",这像是一条离合体灯谜。"只""口"与"八"分别与"康、宣"二字的上头组合起来,不正是"唐寅"吗?

明代文学家徐渭常用"秦田水月"的印章钤款。"秦"拆开后可为"三人禾"扣合"徐"字。"田水月"则可合为"渭"字,这是多么巧妙且有谜味啊!

现代著名文人妙用制谜手法谋名更不在少数。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他曾起了个别名"舒舍予",即把自己的姓拆成"舍予"二字,意为放弃私心和个人利益。

文学家曹禺原名万家宝,有人问起他的笔名有何含义,他答曰:"我姓万,这个万字,草字头下一个禺。写文章总得有个笔名,便将万字拆为‘草禺',但草不像个姓,他就取谐音来个"曹"字。"

诗人兼书法家沈尹默,原名君默,有好友跟他开玩笑:"君既默不作声,要口何用?"他听了觉得有理,就把"君"的"口"省去,成为"尹默"。

科普作家高士其原名高仕錤。当年他应约为《读书生活》写科学小品,用了新笔名"高士其",意为去掉"人"旁不做官,去掉"金"旁不要钱。

写过《书剑恩仇录》、《射雕英雄传》等十五部武侠小说的金庸原名查良镛。上世纪五○代中期他在主编的《新晚报》副刊发表《新派武侠小说》,一时想不出用什么笔名好,索性把名字最后一个字分为两半,从此"金庸"的笔名风靡香港。

著名剧作家沙叶新曾化名"少十斤",他曾撰文戏谑自己:"少十斤,为沙叶新的右半,可见此人不左。"取姓名的一半作为笔名,这在灯谜中,便是一半儿体,也叫半形体。如有这么一条灯谜,谜面"半价出售",猜一字,谜底为"催"。

灯谜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特产",它为著名文人的笔名增辉生色,也多了一层意味深长的内涵,这在外国恐怕是见不到的吧!


本文留言

作者林长华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