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瓢可贮月(图)

 

扁蒲,又名葫芦、瓢瓜、蒲瓜、匏、瓠子、长瓜、夜开花等等。它原产于印度、非洲,上古时候传入中国,成为中国历史悠久的农作物。

扁蒲的多种别称乃因外形不同而来,比较常见的有圆筒形的瓠,圆形的匏,就如〈埤雅〉所说:"长而瘦上曰瓠,短头大腹曰匏。"还有扁圆形的扁蒲,上圆小、下圆大、中间细的葫芦等等。至于味道,也有甘、苦之分。

中国古时将葫芦称为瓠、匏和壶。这三个字在《诗经》都有提到。〈卫风〉云:"齿如瓠犀";〈小雅〉则云:"南有木,甘瓠累之。"〈邶风·匏有苦叶〉:"匏有苦叶,济有深涉......。"《诗经·豳风·七月》曰:"七月食瓜,八月断壶。"断,意为"摘下",壶是"葫芦"。这里是说,秋天到了,把成熟的葫芦摘下煮食。

扁蒲有很多用途,嫩软的可吃;太熟的表皮已经硬化,则晒干后剖开作瓢,用来盛水、茶酒,也可玩赏,还能加工成为工艺品。苏轼的〈汲江煎茶〉中写到:"活水还需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诗中就提到"大瓢"、"小杓",虽平淡却有深味,就如他说的:"凡文字,少小时须令气象峥嵘,彩色绚烂,渐老渐熟,乃造平淡。 "

唐朝刘恂写:"交趾人多取无柄老瓠,割而为笙,上安十三簧,吹之,音韵清响,雅合律吕。"今天中国西南的少数民族中依然有葫芦制作的乐器,最常见的是"葫芦丝"。

葫芦和文人的关系,不只是提供一个题材那么简单而已,还有诗人跟葫芦有特殊的邂逅,而被称为"诗瓢",有人说这是指唐朝诗人唐球。

据说,唐球写的诗没人看过,因为他习惯把稿拈成球状,放在水瓢里,直到他卧病在床,便叫人把瓢放到水里,让它随水漂走让诗稿自己寻找知音。有人得到此瓢,整理之后得诗数十篇(约为唐球全部诗篇的十分之二、三),于是后人将唐球比称"诗瓢"。

对此称谓,众说不一,还有人说诗瓢是唐代苦吟诗人贾岛。

葫芦可入菜、入诗、入画、入文,还能在日常生活中为人们带来许多用途,难怪传入中国以来便受到欢迎,至今不衰。


本文留言

作者菲尔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