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端午节的脉络及其千年传承的文化内涵(组图)

 2009-05-26 21:45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0

 

深沉的民族感情来自一个民族对传统文化的深度认知,而这种认知,扎根在传统节日的沃土中,透过千年传承的光亮和文化情怀,开出了一片似锦的繁花。

端午的脉络

夏至节令是端午节最初发端的时间依据,最早起源于先秦时代。汉魏时期,端午节脱离了节令的束缚,变成一个独立的节日。六朝之后,端午才真正成为中国民俗浓郁的传统大节。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自古就有"辟邪说"、"祭龙说"、"纪念屈原说"、"纪念勾践操演水师说"、"纪念伍子胥"、"纪念曹娥说"多种说法。传达着中国人人格精神的取向:伍子胥的传说是对忠诚者牺牲的缅怀,曹娥的传说是对孝悌者牺牲的敬重,屈原的传说是对舍身家国者牺牲的祭奠...

应该说,这些说法都是支流,只是从不同角度丰富了端午节。

在千年的传承与文化累积过程中,端午节在中国不同的水土地域,形成各自的特色和千姿百态的节俗,比如祭供"玫瑰饼",苇叶包粽子,插艾蒿防瘟辟邪,戴五彩丝绦祈福寿,贴葫芦花避"五毒",孩童"斗百草"游戏... 

另外,端午节的别名各种各样,类如端午节、端阳节、天中节、天长节、朱明节、重五节、恶日节、浴兰节、诗人节、龙舟节...从繁多的名目就能切实感受到五彩斑斓的端午节俗。再加上众多的节俗、节事、节物的不对称,都不是屈原说、祭龙说、伍子胥、说曹娥说,所能够解释的。

但端午节"眷念家国、激扬精神"的信念,无不显示着中国传统文化一脉相承的人文核心价值,那些从历史的风雨烟尘中,穿行而来的情真、情义与情怀,已然渗入中国人的血脉心中。可以说,端午节,不但是中国人缅怀民族文化挥之不去的情结,也几乎成为东方民俗文化一种独特的文化遗产。

如同于丹教授在后来的演讲中说的:"其实每一个节日都会让人念及很多自己感兴趣的记忆和事物。端午节里有各式各样的文化,过这样一个节日,就是给我们一个在内心向不同的文化致敬的理由。"

传统的内涵

社会公认的国家假日制度改革的主要推手之一李汉秋教授在演讲中谈起自己小时候端午节的风俗记忆:小时候过端午节,大人在孩子额头上,用雄黄酒点一点或者画一个王字。(那时侯)家家户户都有艾虎、蒲箭,特别是到农村。艾虎就是把艾叶子剪成老虎的样子贴在门上,蒲箭就是把蒲叶子剪成箭挂在门口。他接着说:端午节靠近夏至,实际上是在迎接夏天的到来...天热了,各种虫、细菌繁殖得非常快,也是传染病、流行病发展的时候...在夏天快来的时候开展防疫避灾活动,端午节最早的起源是跟天时的季节、跟节候的变化相适应的...后来加入一些人文的思想,跟地方的名人和贤人的故事联系起来,加入人文的内涵,文化的内涵..."李教授又说到了屈原的人生经历,也谈到端午纪念孝女曹娥的传说故事和孝道。最后他有了这样一个结论:"传统节日是中国文化的精华、是结晶。"

自汉朝以来,各地端午纪念着不尽相同的历史人物,楚地纪念屈原,越地纪念勾践、曹娥,吴地纪念伍子胥,这些纪念都是以先贤为投射对象,都有地方传说作依据。这些依据与传说,不仅源自民俗社会的朴素情感,更源自中国人长此以往的家国情怀。在历史长河的淘洗中,中国人最终选择了屈原。屈原由此成为民族先贤与世界名人,成为端午节期间被祭祀的爱国人物。屈原的脱颖而出是因为他忧国忧民的情怀、忠诚故国的品质、人格纯美的魅力。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民族先贤文化的传说和见贤思齐的影响,中华民族才能多难兴邦、屹立不倒。感念祖先创造的这样一个融合个人生命与家国情怀为一体的节日,真的为中国文化倍感自豪。

好吃的粽子

 

中国的美食世界闻名,当香港著名电影监制、美食家蔡澜老先生在讲台上说起咬一口香得冒油的粽子时,不禁让人想到一种洋快餐著名的广告语:我们贩卖的不是牛排,而是煎牛排的滋滋声。蔡老先生是这样对现场的外国学生说最好吃的粽子:在广东东莞的一个小地方有最好吃的粽子,为什么呢?里面包的有蛋黄,有绿豆,还有肥肉。肥肉是浸在蜜糖里面浸了一个晚上,第二天拿出来剁碎了包进粽子,一蒸以后,所有的油都到米里饭里,一口吃下去香得不得了。

又学一招,端午节就以葫芦画瓢照样做一遍,应该味道差不到哪去。

蔡老先生又说到不同地方的粽子,三句话不离本行,也算是敬业的美食家:潮州人的粽子,一边是豆沙,一边是肉,咸和甜两种味道在一起。福建人的粽子会放很多五香粉,很香。台湾的粽子是把米剁碎了,用果酱包起来做成果粽,也很好吃。至于粽子的大小也是有不同的:"粽子的形状有大小小,我看过一个像抱枕这么大的粽子,小的很小,泰国人包的粽子就更小,串成一串,到人家送礼就拿两串去了。" 

实际上,粽子的种种变化、表现,都是一点一滴累积下来的生活智慧和饮食文化。

那样一种烂漫的文化

于丹教授如是说:"在中国人的童年时候,有这样一种烂漫的文化,一种哀乐无极的文化,一种恣肆蓬勃、贴近生命和自然的文化,才使我们的性格赋予了幻想...屈原写了那么多的神话,他在《九歌》里写了那么多浩浩荡荡的诸神,今天被想起,仍然会让我们荡气回肠...《九歌》仍然是我们眼前那么华丽、不可替代的一道风景...你看到东君的乘日而行,看到河伯的生命礼赞,看到湘君与湘夫人湘水上一对美丽的神相互眺望等待... 

当这个画面铺开在你眼前的时候,你会觉得和中原文化是不同的,是浪漫无极的,是色彩瑰丽的,是奇思异想的,是对一段情感不计成本的投入...解读一个节日,背后总有几个不朽的名字。在我们举行一个快乐庆典的时候,总会有一些人来到我们的生命中,他们在千古之前缄默、微笑,用他们的体温滋养后世的文明...今天过端午节,我们看到龙舟竞渡的时候,知道这是一种快乐的节日,这是一个奔放的节日,我们需要一种文化的底蕴,滋养我们的性情。"

"我们为什么要过节呢?过节是一个古老的仪式,在现代文明中,给自己一点缅怀手工时代的理由...把粽子包出棱角,扎红线的可能是红枣的,扎绿线的可能是小豆的,扎蓝线的可能是蛋黄的,扎黄色的可能是咸肉的..."

是的,过传统的端午节,在超市速冻或上热的湖州粽子之外,通过一个一个形状不均的粽子、手工的香囊、七彩线绕腕的祈福祝祷,一点一滴完成,以一种缓慢的节奏,让我们多一些素朴手工带出来的温情,也让我们回想起一份芳香而悠远的缅怀。如果我们愿意,这些来自于传说的、古典的、民间的一切一切,都可以成为现在我们一起欢心过节的理由。

一种穿越时空的文字

方文山谈到汉字文化系统时说:"世界上所有的文字都是拼音文字,只有汉字是表意文字。拼音文字是字模的结构去拼出意思,所以是听觉的文字,发音的准确度要求比较高。可汉字是视觉的文字,是地表上唯一还在使用的表意文字。汉字同时还是一种超时空的文字系统。所谓的超时空是字形字意的结构千古不变,就说"和"这个字一千年前、两千年前的写法跟意义都一样,这种文字系统很特别。举个例子,一块一千五百年前的石碑出土了,大约相当于魏晋南北朝东晋的时候、王羲之的年代。这块石碑在出土了,只要是中国高中生,受过文言文的训练,就可以直接读懂上面的碑文。可是同样性质的石碑,如果出土在法国、英国,他们的高中生是没有办法读懂的。

方文山觉得自己在文字创作上很有依赖感,在长期创作过程中,他感触到汉字那种很独特很特别的美。他说:"每一种文化都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尤其是汉字。今天到场的各位都是来自远方的朋友,你们当中,大多数是来中国学中文的,我很愿意跟大家分享这种文字的渊源与特殊之处,这是很特点的文化资产。"



 



来源:新浪博客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