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ent

中国房市量跌价涨的背后(图)

 2009-05-01 21:40 桌面版 正體 打赏 1

2008年10月18日,湖北武汉秋季房地产展销会,交易量下滑。(Getty Images)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日发表蓝皮书,用"量跌价涨"来形容2008年的中国房地产局面。老百姓买不起房,而开发商因为要支付隐藏的灰色成本,甘愿冒高价经营的风险而不愿大幅度降价,那么究竟谁是隐藏在这背后的收益者?

中国房市独特现象:量跌价涨

这部蓝皮书的主编李景国说,2008年销售面积大幅下降,空置面积增加,"2008年商品房销售面积6.2亿平方米,同比下降19.7%,是住房市场化以来首次出现的下降。"

与此同时,全年房价在历经多年快速增长、已处于高位的情况下仍然比2007年上涨了6.5%,2008年的中国房地产出现了"量跌价涨"的局面。蓝皮书还指出,2008年尽管商家促销活动层出不穷,但是大部分购房者并没有感受到真正的实惠。

老百姓用年薪买房 难于上青天

面对处于高位的房价,大多数人的工资收入显得苍白而无力。一份由国土资源部发布的"2008年全国主要城市地价状况分析报告"指出,2008年中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逼近4000元关口,达到3919元/平米。而当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5781元,这意味着城镇居民一年不吃不喝,仅能买到4平米的商品房。

同时,这份报告显示,2001年以来中国商品房价格一直在上涨。2001年中国商品房均价还在2170元/平米左右,至2008年已上涨了1700多元/平米,涨幅超过了80%。世界银行制定的房价收入比标准是5:1,联合国的标准是3:1,而中国的比值为23:1。甚至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姜伟新在今年两会前也说:"2007年下半年我国市场化的住房价格飞涨,除了极少数高收入家庭外,几乎所有家庭都难以承受。"

百姓买不起房,除了房价飞涨的因素外,还因为老百姓的收入没有和GDP同比增长。从1995年到2007年,去掉通货膨胀等因素后,政府财政收入增加5.7倍,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只增加1.4倍。在当下,超过76%的资产属于政府所有,而民间只拥有不到25%的资产。现在城乡居民虽有20万亿存款,但平均每人不到1万元。而这只是一个平均数,按现在中国贫富差距推算,估计80%以上的存款金额掌握在20%以下的人手里,财富并没有真正流入普通百姓的腰包。

开发商有话要说

一般人认为,房价增加的部分都变成了开发商的利润。但调查表明,高房价并没有转化为开发商的高收益,反而增加了开发商的市场风险。

蓝皮书指出,土地购置费在房地产开发投资中所占份额超过30%。以万科2005年至2008年上海项目的土地成本构成为例,2005年土地成本占售价的18%。2007年,土地成本占比蹿至40%。即使是2008年通过低价收购获得的项目,这一比例也维持在37%左右。而土地出让金这一项,占地方财政总收入的60%。

另外,房价成本中的税金和规费占企业开发总支出的19%。所以,在房地产企业项目开发总支出中,流向政府的部分,即土地成本加上各种税费所占比例为49%。从北京、上海、广州三个一线城市来看,流向政府的份额,上海的开发项目最高,为 65%。广州最低,也达到了47%。

如果说流向政府的开支是可以明写在账面上的,那么隐藏的"腐败成本"则构成了房价的另一重要环节。有官员称,房价中的部分成本属开发商用于行贿。这一房地产行业的"潜规则"已不是秘密,如2007年重庆的地产腐败"窝案",近10名厅级干部陆续因收受开发商贿赂而落马。其中,重庆市规划局原副局长梁晓琦受贿金额超过1589万元。显然,这些都是开发商无法降房价的原因。

谁是最后的受益者

过高的土地成本和税费、隐藏的"腐败成本",开发商要转嫁给购房者。如果说购房者承担了高房价,开发商也没有获得同比的利润增幅,那么推论只有一个:高出来的房价流向了开发商、消费者之外的第三方。21世纪不动产高级分析师孟奇说,"很难说政府部门是本轮房价飙升的始作俑者,但确实是受益者。"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来源:看中国 --版权所有,任何形式转载需看中国授权许可。 严禁建立镜像网站.
本文短网址:


【诚征荣誉会员】溪流能够汇成大海,小善可以成就大爱。我们向全球华人诚意征集万名荣誉会员:每位荣誉会员每年只需支付一份订阅费用,成为《看中国》网站的荣誉会员,就可以助力我们突破审查与封锁,向至少10000位中国大陆同胞奉上独立真实的关键资讯,在危难时刻向他们发出预警,救他们于大瘟疫与其它社会危难之中。

分享到:

看完这篇文章觉得

评论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理性交流,拒绝谩骂。

留言分页:
分页:


Top
x
我们和我们的合作伙伴在我们的网站上使用Cookie等技术来个性化内容和广告并分析我们的流量。点击下方同意在网络上使用此技术。您要使用我们网站服务就需要接受此条款。 详细隐私条款. 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