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风险评估 不能视民如寇

北京奥运倒数计时最后一个月,当局全面加强保安,各种风险评估亦进入最后阶段,但人为地製造紧张气氛,实际上无助于奥运会的安全,反而容易引起民意的反弹。

近日,内地官方媒体不断发表专题报道,宣传奥运保安工作,特别是展示反恐部队的最新装备,当局的目的,无非是通过展示军威,起到先声夺人的作用,阻吓那些所谓"蠢蠢欲动"的各类奥运"破坏分子"。但事实上,这种如临大敌的气氛,受惊吓的不是那些"破坏分子",反而可能是平民百姓。

以往当局进行大型活动时,保安都是内紧外鬆,表面上看不出甚麽异样,但暗中的控制却相当严格,而且那时候的官民关係、警民关係都比现时要融洽,街头小巷的小脚老太、治安队员警惕性奇高,当局的群众路线也做得好,「破坏分子」很容易落入「人民群众的天罗地网之中」。

如今,形势却发生了巨大变化,特别是官民对立情绪日益高涨,警民关係也日益紧张。不久前贵州瓮安骚乱事件中,上万名群众火烧县政府和公安局,虽然导火索是一个少女的死因问题,但深层次的问题是当地因为矿产资源开发、治安恶化长期积累的民怨,在瞬间爆发所引致的连锁反应。

民众不满引发事件

在这种背景下,当局要依靠民众进行奥运保安反而非常困难,甚至还要分出一部分警力来防范因民众不满而引发的群体突发性事件。官方近日公布的奥运三类安全风险:第一,恐怖袭击;第二,东突、藏独、法轮功通过各种方式甚至极端暴力干扰、破坏;第三,境内外敌对势力干扰破坏、突发公共安全事件。其中,第三类风险就是指类似瓮安事件这样的突发事件。

实际上,目前很多弱势群体,比如复员军人、拆迁难民、失地农民等,他们的合法利益要麽因时代变迁而变化,要麽被官商勾结侵吞,要麽因司法不公受到损失,但当局却长期坐视不理,很多地方官员以拖或者堵的办法,来对付这些弱势群体的合理诉求,上诉无门的弱势群体要麽以告洋状的方式诉诸国际社会,要麽以暴力方式进行反抗。所以说,这些定时炸弹实际上是当局自己埋下的。
随互联网的普及,以及讯息化社会进程的加快,也使这些弱势群体的抗争策略不断进步,他们会选择当局最敏感的时间和地域行动,比如全国两会、五年一度的党代会、奥运会等。面对弱势群体日益增多的抗议,当局如果继续採取堵的方式,视民如寇,最终将形成堰塞湖效应,令问题愈来愈棘手,而且难以解决。

今次奥运会筹办过程,当局碰到无数的难题,但也留下许多值得思考与总结的地方,若能从中吸取训并加以改革,对今后的政经局势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