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珠专栏】杨贵妃的生死之谜(四)

4. 《长恨歌》中暗藏玄机

笔者相信很多读者都能部分或全部背诵《长恨歌》这首诗,也看过中国大陆一些专家学者对《长恨歌》的评讲。笔者发现其中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这些学者均认为从"临邛道士鸿都客,能以精诚致魂魄。"以后的情节是白居易采用浪漫主义的手法写成了。说白了就是认为那些情节都是白居易编造出来的。因为后面的这一段是讲述杨贵妃的灵魂回到仙界的事情。某些人认为,人死了一了百了,哪有什么灵魂(以下称元神)啊?哪有什么神仙啊?

唐宣宗李忱在《吊白居易》的诗中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可是,在中国古代,连一个儿童都能解读的《长恨歌》,在现代的一些学者的解读之下,完全变了味。究其原因,都是"无神论"思想惹的祸。正应验了唐太宗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安知名不名(谁知道那些有名气的人是不是真正明白的人呢)?(《入潼关》)"

《长恨歌》这首诗在一些小的细节上会有艺术加工的成分在里面。比如:"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花钿委地无人收,翠翘金雀玉搔头。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而实际情况是杨贵妃自缢死于佛堂而非死于马前,或许在搬动遗体的时候出现"花钿委地无人收"的事情,以及禁卫军抬出杨贵妃遗体的时候出现"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这种生离死别的场面。玄宗不可能去看杨贵妃自缢的过程。而白居易这样写也是为了突出这个生离死别场景的凄惨。

再比如:"转教小玉报双成"这里的小玉和双成都是太真(杨贵妃在仙界的名字)的侍女。而这两个侍女的名字有可能是借用的。我想没有人会去计较这些小细节。

而在大的事情上,白居易不可能去编造。也就是"临邛道士"替唐玄宗查找杨贵妃的元神去向何方的事情是真实的。所以笔者就解读这一段的几个关键的句子,不相信的读者尽可当成故事看。

"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

"碧落"是道家名词,意思是"天空、青天"。道家把三界内的天分为九层,故有"九天"之说(详见西汉·扬雄的《太玄·太玄数》)"上穷碧落下黄泉"的大意是说,"临邛道士"运用功能从天的最高层一直查到阴间地狱,都没有找到杨贵妃元神的去向。或者,换一句话说就是不知道杨贵妃转生到哪去了。

因为按照过去佛家或道家的一些学说,认为人都要经过六道轮回。也就是根据这个生命过去世及今生所造的业来决定,有可能转生到天界,有可能转生成人、动物、植物、物体,甚至下地狱。

笔者在前面的章节中曾经讲过了,唐人中,特别是历代皇帝、后妃、大臣及知名的诗人等,决大多数都是有来头的。杨贵妃也不例外。

"忽闻海上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

这个"海上的仙山"其实是三界内的比人这个层次高一点的空间,它是一位神下来做事的时候临时造的一个空间,不是当初造三界时就有的。三界内有无数的空间,道家对天的划分也只是一个概括。我们常听到过"海市蜃楼"这个词,古今中外也有很多人亲眼看到"海市蜃楼"的景象。现代的一些"科学家"把它解释成是光的折射造成的现象。其实这是非常愚蠢及可笑的解释。没有规律的自然光,怎么有可能折射出有规则的山体、城市、楼房、人来人往的集市呢?有天耳通功能的人甚至可以听到集市中传来的声音。"海市蜃楼"的现象其实就是另外空间的景象在一定条件下显现出来给人看到了。这些空间有的是跟人这个空间同等层次,有的比人这个空间层次高一些。

太真在转生成杨贵妃之前所呆的最低的一个层次就是这个空间。她在这个空间中有一个身体。太真转生到世间扮演杨贵妃这个角色,并没有做过什么大的坏事,她在宫中的人缘也挺好,凭她的美貌和才华,也不可能跟其她的后妃争风吃醋。但是,佛家有一句话:"人活着就是在造业"。而玄宗赐贵妃自缢死后,她把人间的业力都还清了,因此她没有入六道轮回,她的元神又回到原来空间的那个身体上。不同空间的时间概念是不一样的。人类这个空间的几十年,在其它空间也可能只是一两天,甚至更短的时间。所以,太真就好象是做了个梦那样,又回来了。

"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回头下望人寰处,不见长安见尘雾。唯将旧物表深情,钿合金钗寄将去。"

这几句是讲"临邛道士"运用功能使自己的元神离体,到"海上的仙山"上找太真,听到太真的叙说。也许有读者会惊讶,既然太真是天上的神仙,她怎么会有情呢?是的,进入三界中的生命都在情中泡着,特别是太真又刚从人世间过了一遭回来,所以她的情很重。"情"是三界中的一种物质,它控制着三界中的生命,它在一定成度上还影响着一个生命将要转生的去向。高层次的生命一旦进入三界,想再脱离三界,脱离"情"的制约,比一个常人平步登天还要难。她/他必须转生成人,还要遇上真正度人的觉者,有真正的大法才能把人度出三界外,才能永远不再入六道轮回。

以上是对《长恨歌》后半部分的另类解读。

5.拨开千年的迷雾

既然杨贵妃在马嵬坡没有生还的可能,那么当年又是谁到了日本呢?很多学者一直在正史及野史中去找杨贵妃有可能生还的依据,却偏偏忘了两个很重要的人物,她们就是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及虢国夫人!当时她们两个都跟玄宗的大队人马逃出长安城。

《旧唐书·杨国忠传》有这样一句话:"是日,贵妃既缢,韩国、虢国二夫人亦为乱兵所杀。"可是《旧唐书》的这句话明显是错误的,因为跟其它章节的记载自相矛盾。在新旧《唐书》的"杨贵妃传"中都详细的记载了虢国夫人是如何被杀的(笔者将它翻译成白话文):

虢国夫人听到禁卫军在马嵬坡驿站杀杨国忠父子的事情,即与她的孩子(一男一女)、杨国忠的妻子裴柔骑马越过马嵬坡向西跑,到陈仓县的时候,被县令薛景仙知道了,薛景仙带着一些衙役追他们,虢国夫人等人被围在一个竹林里。虢国夫人知道跑不了了,就举剑把自己的两个孩子都杀了。杨国忠的妻子裴柔对虢国夫人说:"娘子你把我也杀了吧!"虢国夫人又把裴柔杀了。然后自刎,没死成,被县令薛景仙等人抓住关在陈仓县的大牢中。虢国夫人还问薛景仙等人:"是因为国家?还是因为反贼?"薛景仙等人答曰:"互有之。"后来血凝至喉咙而死,被葬在陈仓县城的郊外。(译自《旧唐书·杨贵妃传》并参考《新唐书·杨贵妃传》)

从上面的记述我们也可以判断出,虢国夫人逃跑的路线刚好就是玄宗要走的路线,只是她比玄宗的大队人马早到陈仓而已。《新唐书》对韩国夫人的下落及是否被杀只字未提。《旧唐书》在不同的章节还提到虢国夫人被杀的事。但也未再提及韩国夫人的下落。

因此,笔者做出以下推断:韩国夫人杨氏在听到禁卫军杀杨国忠的事情发生后,即趁当时混乱之际离开马嵬坡,然后乔装改扮,取道南下,经武汉,顺长江而下,到宁波或扬州等地隐居,在那等待日本的遣唐使到来。韩国夫人必定知道遣唐使是在哪个港口登陆的。日本人从未见过杨贵妃本人,以韩国夫人的美貌和气质,并且她熟知宫廷礼仪,及朝廷中的事情,她又常出入宫廷,身上的穿戴有很多东西都是唐玄宗或杨贵妃赏赐的,随便拿出一件都足以证明她就是杨贵妃。因此,韩国夫人以杨贵妃的身份请求日本人帮她东渡到日本避难。

正因为此,当时随玄宗入蜀、经历马嵬坡事件的史官在记录时没有提到韩国夫人的下落。而《旧唐书》的作者刘昫凭感觉认为韩国夫人可能是被乱军所杀。《新唐书》的作者欧阳修等人未看到史官的记载自然不肯随便下结论,所以对韩国夫人的下落只字未提。

综上所述,当年到日本的是杨贵妃的姐姐韩国夫人杨氏,而非杨贵妃本人。

(全文完)


本文留言

作者明珠相关文章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