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工触不周山 的天文学解释(图)
"共工触不周山"的故事流传已久。
话说宇宙之初,天和地本来是接合在一起的。后来,因为共工犯上作乱,跟颛顼争江山,又因打不过颛顼,一气之下,一股脑向西北方的一座山上撞去。这一撞,天也斜了,地也歪了。从此就变成"天不满西北,地不满东南"的模样,西北高,东南低,天上的星星都往西北转,天下的河流都往东南淌。那座山从此就被称为"不周山"了。
这个故事较完备的记载见于《淮南子·天文训》。《天文训》通篇所述皆为天文历法之学,这足以暗示,这个故事必须在天文学的语境中,才能得到恰如其分的理解。
上古时代,先民根据东方七宿组成的苍龙星象的出没周期和方位,判断季节和农时。
龙星周天,升乎东而入乎西。当秋冬之交,龙星就在西北方潜入地面;到冬天,则整体潜入北方而隐没不见,这在地面上的人看来,就相当于龙星周天运行的圆周轨迹,在北方留下了一个缺口。
由于龙星是在西北方开始下潜的,因此,这一缺口是开始于西北方的,故西北方被称为"不周","不周"者,不圆满、残缺之谓也,这正是"不周"的来历。也就是说,"不周"是天文学术语,它的本意表示秋冬之交的立冬节气。
"天倾西北"、"地不满南"的园景正是先民们直观见到的夜空景象。因为古代中国处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居住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仰望星空,除天球北极(即地球北极上方),附近北极圈内的星座终年可见之外,其他纬度较低的星座皆非终年可见,它们和龙星一样,出于东方而没于西方。
因此,从站在地面上观察者的眼里看,群星在周年运动过程中,是经历东升、南中、西流几个环节之后,纷纷坠落于西北方,因此从大地上仰望星空的人看来,这就是"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的景象了。
- 关键字搜索:
-
共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