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正不阿包青天(图)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宋史·包拯传》

包拯,字希仁,卢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出身官僚世家,包拯不但事父母至孝,青少年时代即刻苦读书,二十九岁考上进士甲科,按宋朝规定,考上进士便可作官,包拯看父母年事已高遂辞职在家,孝敬双亲多年,"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

包拯的孝行受到乡里人士称赞,经由父老劝说才离开父母守丧地,前往天长县任知县,那时包拯已经四十岁了。后又出任端州,端州出产有名的端砚,每年要向朝廷进贡,当地地方官吏和豪绅常加码克扣造成百姓负担,包拯直至离开端州 也不曾想要一方端砚。

包整的铁面无私受到赏识,庆历三年(西元一○四三年)被朝廷调到首都开封任监察御史,虽无多大实权,却可直接参予朝政,包拯任监察御史期间,曾对北宋的内政和外交,提过许多批评和改进建议,并出使契丹,出色的完成了外交任务。

包拯所处的仁宗时代,已不若宋初之气势,冗官、冗兵、冗费形成百姓负担,起义和士兵暴动时有所闻。为利国计民生,包拯力主整顿改革,任用忠直君子、罢除奸邪小人,不但七次弹劾"苛政暴歛"的转运史王逵,且不畏风险直陈皇帝亲戚当"凡庸之人免去要职"。另一方面又主张不能苛剥平民,实行公平的通商法,改善边防、维护朝廷独立尊严,针对冗兵之弊,更提出"裁减老弱冗兵"的主张,凡此种种的"宽国利民"之策,皆使得朝廷信任、百姓感佩。

包拯的仁民爱物之风在他的处世作风上表露无遗,包拯刚直,却不主观武断,他善于调查研究、乐于听他人的意见;脸上少有笑容,却能虚心接受他人指陈,司马光称他是"刚而不愎,此人所难也。"

包拯一生大公无私,一生俭朴、不谋私利,史书上说他"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刻在家中壁上的家训凛然正直一如其人"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吾孙也。"

包拯办案为民申冤时往往不畏权势、直言敢为,甚至自己亲戚犯案也绝不徇私枉法,因此"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包青天之名自然不胫而走。为脱百姓疾苦,执法如山的包青天,所断过的案件和利于朝廷民间之事不知凡几。

嘉佑七年(一○六二)包拯病逝开封,但死后威名不减,有一少数民族归顺宋朝,别无他求,唯愿神宗皇帝准予改姓包,其余受其恩泽及感恩及他的百姓更不在话下,欧阳修就认为包拯"少有孝行,闻于乡里;晚有直节,着在朝廷。"

至于戏曲里描写的那位脸孔黝黑,小时遭父母遗弃,由长嫂带大、办过许多离奇案件的包公,虽跟历史有些许出入,也可看出包青天高贵的情操,和正义无私的形象已经根植人心了。


本文留言

近期读者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