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灾凸显中国南方防寒机制薄弱
中国南方最近发生的雪灾让灾民吃尽苦头,专家认为,这次灾害凸显中国南方长期以来未建立相应的防寒机制。1月11日以来,中国南方地区遭遇到50年罕见的多场大雪。新华网报导说,持续半个多月的低温冰冻天气给居民的生产与生活带来三大难题,包括:天气寒冷取暖难、地面结冰行路难、水管爆裂饮水难。
报导引述有关专家表示,这次冻灾的出现与南方长期以来没有建立形成相应的防寒机制密切相关,根源在于一直以来中国用接近摄氏0度等温线的秦岭─淮河作为画分南北方的分界线,简单的以温度的单一指标来判定冬天北方冷、南方热,没有综合考虑湿度、风速、光照这些影响人体冷热感受的因素。
这次雪灾最严重的湖南、贵州、江西、湖北地区,居民对这场灾难最直接的感受就是「冷」,屋里屋外找不到暖和的地方。
报导引述家乡在武汉、工作在北京的沈先生说,武汉的冬天虽说温度比北京高,可是实际感觉却比北京冷得多。
冷得瑟瑟发抖的南方居民不惜成本取暖,但往往钱花了,却因为屋内缺乏系统性的暖气供应设备,而没有达到如北方的防寒效果。
武汉大学法学博士伍华军说,气象部门提供的资料显示,今年的低温在武汉气象历史上较为常见,与1977年零下18.1度的城市最低温、1954年的严寒天气以及北方地区动辄零下几十度的温度比较还有相当差距。
他认为,在做城市规画、建立系列标准时,有关部门应重视历史上气象灾害记录,真正做到防患于未然。
湖北省气象局武汉区域研究中心研究员陈正洪从气象学的角度分析说,中国南方地区的防寒机制亟待加强。冬天北方冷、南方暖和的旧观念并不准确。
陈正洪说,评判冷暖的标准有4个,包括温度、湿度、风速、光照。尤其是湿度,对于人体所感受到的冷暖影响比较大。
气象学普遍认为湿度每增加10%,人体感受到的温度降低摄氏1度。对照中国南北方情况,长江中下游城市冬天湿度一般在70%左右,北方湿度仅有20%到30%,再考虑光照因素,一般而言同样的温度下,南方人比北方人实际感受到的温度要低5度到6度。
他说,南方地区应吸取这次持续大雪低温冰冻灾害教训,建立起着眼长远的防寒机制,从民生角度出发,提高建设标准,有条件的地方更应该推进集中供暖,避免分散取暖带来的能源浪费。
- 关键字搜索:
-
雪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