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应该从台湾的选举看到什么?
本月十二日的立委选举结果,重挫执政八年的民进党,国民党在新的国会掌握绝对多数。这样的结果对台湾的民主政治而言是好是坏势必有一番检讨,但这毕竟是两大党决定之下所产生的制度,任一方想片面否定当时修宪的精神与目的,也很难说服民众接受。从国际媒体报导中也可以看出,这次立委选举的结果不仅是责任政治的体现,也是未来两岸关系的参考指标。但是对中共来说,除了看好未来两岸走向和缓之外,以下几个问题也值得中共去思考:
选举民主的意义:公平、公正、公开的定期选举,确实是评估一个国家民主化程度所依据的重要指标,这是因为选举民主与自由秩序之间密切关连导致。相对于当前中国特色的选举制度中,官方长期以「国情论」、「落后论」来限制直选的脚步,并且长期存在党组织「技术干预」的空间,使选举仅成为「制造多数」而非「汇聚偏好」的机制,也难以超越「人民有了选举权」这个表面的层次。
责任政治的意义:选举得以实践「人民主权」与「责任政治」的精神,主要在于明确的任期制度与人民自由选择的权利。因此选民得以利用选票决定授权对象,也明确未来的责任归属。对大陆而言,透过村干部选举、乡镇长直选、公推直选乡镇党委书记或县(市)长候选人等,也让责任政治的精神逐渐在基层选举中发酵,相对的也挑战了中央长期「国情论」的说法。
和谐社会的意义:台湾民众对于政客操作族群议题、粗糙的政策执行以及社会现状的不满,得以透过选票、议会、社会运动与媒体监督取代冲突。而大陆当前也面临民众对失衡社会的不满,群体事件呈现量多、面广、规模扩大、行为激烈等特点。只是党国习于掌控社会需求表达的管道,使国家与社会间缺少了制度上的缓冲地带,也让自身置于冲突的中心。
我们从中国大陆领导人对于「民主」的界定,无论在民主与效率、开放与稳定都可看出过度强调「均衡」所形成政治上「完美主义」的心态。而政治上的完美主义心态常成为专制主义的思想根源,因为均衡的达成最终仍必须藉由党的领导才能实现。民主并不必然带来经济增长、管理效率、政治和谐。然而,民主政治的成功实践证明了参与、宽容和妥协的价值,并逐步内化为公民在生活中的规范和态度,而这也是台湾在民主化过程中最珍贵之处。中共当局长期观察台湾政局发展,应该能看出台湾选民的成熟与自主性,并尊重台湾的民主价值与人民的选择,而不是在每年的人大政协两会,以「虚拟」的台湾代表团产生「虚拟」的民意。
(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立场和观点)
- 关键字搜索:
-
中国